2021-12-29 16:28
12月29日,在北京出台25条措施加强稳外资工作新闻通气会上,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处长陆珊介绍,将继续推动国际医疗高质量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和项目建设,打造好首都国际医疗服务“软环境”和“硬基础”,为北京高水平开放提供强有力的健康保障。
据介绍,北京初步形成了以公立医院国际部和优质社会办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国际医疗服务格局,国际医疗服务环境持续优化。北京加强国际医疗服务发展改革创新,确定8家国际试点医院和10项重点任务,积极推进国际医疗管理机制、人才引进、语言服务、药品临床应用、综合监管和示范项目建设、优化就医服务等创新发展,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各部门共同推进创新政策在试点医疗机构的先行先试,支持试点医院临床急需药品进口,协助北京协和医院进口临床急需罕见病用药米托坦片;给予医院特设岗位试点政策,北京天坛医院已聘用2名特设岗位外籍专家;放开本市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促进国际医疗服务发展。
国际医院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北京在朝阳区、海淀区、“三城一区”等重点地区推进国际医院项目建设。位于朝阳区东坝区的北京安贞东方医院项目已取得《医疗机构设置批准书》,预计12月底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昌平区在建的国际研究型医院项目-北京高博医院已取得《医疗机构设置批准书》,已完成项目主体结构建设;支持各区建设国际医院,如海淀区的阜诚医院项目、朝阳区的嘉会医院项目等正在有序推进,朝阳区的莱佛士医院、和睦家京北妇儿医院已开业。
陆珊表示,下一步,北京将加强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多元化、国际化医疗服务需求。着力引进国际化高水平医疗资源,在重点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果的国际医院,引进国际化高水平运行管理团队,提高国际服务能力水平。深化朝阳区、海淀区、大兴区、怀柔区、昌平区、顺义区等区域试点,做实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广安门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北京善方医院、海关总署(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等医疗机构试点,推动实现流程、服务、环境等与国际接轨。支持公立医院有序设置和发展国际医疗部,制定医院国际医疗部建设指南,提高国际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加快医疗服务、支付体系与国际接轨,优化医疗保险保障服务。支持试点医院开展国际医疗服务管理认证、国际商业保险认证,推进商业保险与医疗机构合作对接。推进以全科医疗为主、专科医疗为补充、预约诊疗为特征、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医疗服务。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适应连续性、高效性、个性化等服务要求。加强国际医疗联合体建设,完善会诊转诊制度以及绿色通道建设,支持开展跨境远程医疗。积极争取建立独资医院等更多开放创新试点政策在京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