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名医守护百姓健康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2-30 13:42 语音播报

进入
健康
看更多
+ 订阅

2021年,疫情逐渐进入常态化,白衣天使始终是守护百姓健康最坚韧的防线。治病救人、科普健康知识,他们每天都在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帮助着万千大众。本刊采访了12位京城名医,听听他们关于“健康”的见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系主任 陈文明

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常见疾病,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正确生活习惯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健康的心态是控制本病的关键。让我们在治疗发性骨髓瘤的道路上不懈努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疾病中心主任 贺蓓

随着我们的社会走向老龄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将是老年朋友们的常见疾病。控制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遵医嘱坚持治疗,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获得幸福的晚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倪磊

肿瘤发现的时候,很多人惊恐不已,而肿瘤的发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预防肿瘤需要从我们平时的日常中点滴做起,注意防微杜渐。饮食有节制,避免不良的饮食嗜好;起居有规律,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生活和工作中不长期过度的透支劳累,劳逸结合。而如果万一得了肿瘤,我们也要坚定信心,活在这世上一天,我们就要好好地享受这世间一天的快乐和幸福。

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亚太眼科学会主席 王宁利

百分之八十的眼病通过早发现早治疗可以避免视觉残障的发生,特别是通过眼部拍照获取图像可以发现大部分眼病,甚至对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全身慢病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倡议:“眼部一张照,健康早知道”,我们必须转变模式将眼病诊治模式转向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模式。让我们携手为眼健康光明事业共同奋斗。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肖新华

全球糖尿病患病率仍然在继续增长。中国糖尿病患者高居全球第一位,目前已达1.4亿多人,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全社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糖尿病的科学防控实践中来。首先糖尿病患者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自觉践行生活方式的管理,管住嘴,迈开腿。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中西并重,助力健康中国2030。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张晋

中医治未病要求我们做到“天人合一”,不仅要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还要了解自身体质的强弱,以及还要了解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做到“司人,司天,司病症”,以顺应自然之气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治未病,需要从自身做起,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我们一起努力!

北京同仁堂第二中医医院专家门诊副主任医师 端建刚

任何疾病都是整体失调下的局部反应,任何症状的出现都有人体自我修复能力的参与,要充分认识人体的身心结构,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局部的变化,身心同调,因势利导,这是中医高效治疗和创造奇迹的关键,也是祖国医学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将来一定会发扬光大!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哮喘防治中心与肺功能室主任 刘传合

过敏性疾病很常见,过敏有很多种不同情况,患儿及家属需了解和正确认识过敏,恰当进行过敏检测,明确个人致敏原和过敏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精准干预和防控,合理用药,患儿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塑造美好人生。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沈毅

勤求古训,道法自然,尊重生命,呵护健康。健康是什么?健康是意识更是行动。健康是一种生活态度,言行一致,心里想到的要落实在行动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四体不勤,意志不坚者往往半途而废。健康依赖医生更依赖自己。医生只是健康的一道防线,更多的要依靠自己。中医自古主张“治未病”,我希望更多的人寻医不为问药,而是请教预防之道,养生之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医师 徐俊

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与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疾病谱中的位置不断前移。积极通过营养管理和生活方式等非药物干预,提高脑认知储备,减少脑损伤,可预防或延缓35%-40%的痴呆发生。重视脑健康的营养干预,完善临床诊疗规范,改善临床预后,将为我国的主动脑健康战略提供依据。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毛发学组组长 张建中

我们每个人大约有10万根头发,如果每天脱发100根以上就很有可能是病理性脱发,其中雄激素脱发是最常见的脱发性疾病(既往也称脂溢性脱发)。请注意,雄激素脱发不是男性的专利,女性也会发生,且发病率不低,约6%。有脱发问题不要紧张,要尽早去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治疗越早疗效越好,目前有非常多的解决解决方案能帮助患者解决脱发带来的困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朱军

难忘、不平凡的2021年即将过去,我们充满希望地迎来2022年,在这两年的常态化抗疫的背景下,公众的健康意识进一步提升,抗肿瘤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再提高15%”的预期目标,相信通过全国系统的肿瘤筛查、防治、诊疗手段的不断提升,这个目标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以上顺序按专家姓名音序排名)

2021家庭常备药十大品牌评选活动

编辑:汪盈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