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 15:44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北京市北京通养老助残卡服务中心正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探索一条养老服务路径。据悉,北京市民政局主管的北京市北京通养老助残卡服务中心基于企业微信面向全市400万老年人开展的服务体系新连接,也是全国首例。
“96156社区服务热线”“一对一”服务
平台迅速处理突发情况
“发现一名独自晕倒在地的老年人,大伙儿都没见过,得赶快处理!”11月底,社区工作者郭阿姨在日常街面巡防时,发现了这一紧急情况。她一边留在原地拨打急救电话,一边想要尽快联系到老人家属。“老人究竟是什么原因晕倒的?有没有基础疾病?会不会有药物过敏?这些信息对急救人员都十分关键。”
老人随身携带的一张养老助残卡为确定其身份信息提供了关键线索。但该名老人不属于郭阿姨社区的服务对象,社区数据库里并没有没有对应信息,她只能求助“北京96156服务微信”平台。
“幸亏有市民政局综合信息库联网,晕倒老人的家属之前也绑定过‘北京96156服务微信’,平台查到了老人的办卡综合记录,里面含有家属的联系方式,让我们迅速通过平台向家属反映了信息。”郭阿姨称,从向平台发起求助申请,到客服拨通家属电话,前后用时不到10分钟。
通过“北京96156服务微信”,郭阿姨发送了老人情况平稳的照片、视频,让家属安心赶往医院,避免了意外的发生。这一紧急情况得以顺利解决,得益于96156热线服务的互联网创新升级。
养老高频问题快速解决
记者了解到,早在“北京96156服务微信”推出以前,“96156”社区服务热线已开通多年。“之前打热线电话,高峰时期可能出现十几号人排队。”郭阿姨表示,96156服务微信让沟通时间大幅缩短,许多常见问题能得到迅速回复。
“高龄补贴到没到账,额度还有多少?”“哪些能消费养老券、失能券的商户距离最近?”……为更好地服务老年人群体,北京市民政局委托北京市北京通养老助残卡服务中心建设了北京市96156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并依托企业微信和个人微信的连接能力,推出了面向用户“一对一”服务的“北京96156服务微信”。
截至目前,“北京96156服务微信”已有超100万民政权益人关注,与全市10000多个养老服务网点负责人对接,服务纳入北京市96156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统一管理,与北京市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工作人员建立联系,日服务用户达1.8万人,日均服务量超过6万人次。
提升老人“触网”获得感
“社区很多老人都告诉我,现在有什么疑问也不用等着子女下班,自己就给“北京96156服务微信”发个文字、留个语音都行,感觉自己也没那么老,手机还是玩得转。”郭阿姨表示,“触网”之后,老人也有了更多自信。
12345民政分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北京 96156 服务微信”扩大了服务内容覆盖面和服务对象覆盖面,在开展服务中体现了点对点个性化服务特点,快速响应、快速办理、快速宣传。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企业微信官方团队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微信将利用自己的连接能力,帮助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服务型政府”理念直达基层。 文/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