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提升山区生活水平 阿里全链条扶持特色产业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2-30 15:44 语音播报

进入
科技
看更多
+ 订阅

地区发展基于地区产业,而对于以农业为基础的偏远地区来说,能否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开拓出有辨识度、知名度高、市场广的农产品、产业则显得尤为迫切。但部分地区因基础设施与销售渠道限制,在结合电商、直播等新销售方式中,并未达到良好的效果。

姜昌征(右)与杨光(左)探讨废弃菌棒再利用

任何存在于社会中的企业,都是具有社会属性。而作为拥有庞大用户基数与长久运营经验的头部电商平台,运用其技术与平台优势,帮扶这些销售产能有限的偏远地区,则成为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发挥社会价值的重要方法之一。

与此同时,拥有全国最大用户基数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已在帮扶地方产业、实现企业特色社会效益方面深耕多年。近年来,阿里巴巴团队跨过千山万水,踏遍大江南北,为众多地区的特色支柱产业注入鲜活能量,助力其走向数字化销售转型。而吉林汪清便是其中代表案例之一。

黑木耳成当地“盖货”

何为”盖货”?在当地“行话”里,“盖货”指的是在货品最上层所盖的一层优质好货,既是赞赏,但也透露着几分标准化缺失的“捷径智慧”,而汪清黑木耳就是如此。

据了解,汪清县黑木耳年产值34亿元,占全县GDP的59%,是当地脱贫及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但是,汪清黑木耳的名号在一众特色农产品中并不响亮,甚至知之甚少。

阿里巴巴派驻汪清的“乡村振兴特派员”姜昌征调查后,发现汪清黑木耳发展桎梏来自于其较为落后的销售渠道。他表示,汪清木耳长期停留在“地头树下”模式——全县种植出来的黑木耳,大部分以很低的价格通过二道贩子卖到了周边的批发市场。后续的黑木耳拣选、分级、深加工等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都与汪清无关。全县大部分人口赖以为生的黑木耳产业,以原料的形式销售仅仅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

实现“弯道超车”

为帮助汪清黑木耳走出大山,在阿里与姜昌征的帮助下,开展了一场场公益直播。随着直播活动的持续深入,当地企业与村民健全了产品结构,建立了电商团队,提升了销售规模,从而使快递企业降低了价格,形成了正向循环。

同时,阿里巴巴公益设计项目“寻美”也落地汪清,免费为汪清设计了基于地貌、人文、物产特色的县域品牌,助力当地推进多维度的品牌建设。

最终,在当地村民、企业、政府与以姜昌征为首的阿里团队共同努力下,汪清木耳获得了海底捞、盒马、华联等渠道的认同,全年通过优质渠道销售3550万元农产品。有400多户种植户在产业链当中增收获益,并通过销售初步完善了黑木耳的渠道体系、品控体系、品牌体系、商品体系、定价体系、供应链体系、客服体系、培训体系等,实现了提质目标。

事实上,类似于汪清的案例还有很多,在阿里团队助力下,许许多多特色支柱产业的种子,在一座座大山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原来的小作坊升级成大工厂、从销售渠道受限到全产业链条联通。相信在以阿里为代表的一众科技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深入百姓生活,持续进行产业赋能的环境下,会有越来越多地区、人民享受到数字发展带来的红利,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文/刘鑫

2021年度科技品牌年终总评

编辑:刘鑫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