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题|让“接诉即办”为基层治理赋能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博

2022-01-08 08:29 语音播报

热点

2021年9月24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并实施,成为全国首件规范接诉即办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接诉即办”的效果怎样?哪些方面还可以再完善?如何进一步提升效率?正在举行的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这些问题引发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市民提出的很多问题综合性强、涉及诸多主体,到底是国企的责任,还是属地政府的责任?应该适用什么样的法规政策?这是首先要厘清的。”作为国企负责人,市政协常委李岩建议,应明确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在接诉即办工作中的参与范围和责任义务。同时,应加强政府、企业、属地单位等接诉即办各承办单位的交流,形成合力,从而更好推动疑难问题的解决。

来自社会科学界的市政协委员、通州区司法局局长张琴琴则关注接诉即办中法治途径介入的问题。她认为,目前接诉即办的整体特点是体量庞大,诉求多元,管理类、民生类诉求突出,历史遗留问题突出,新老问题交织,纷繁复杂又具体现实。现有12345工作机制对于日常一般性投诉、举报、咨询类诉求,基本能够做到在办结时限内快速反馈,但对部分夹杂矛盾纠纷、需要引导进入法律救济途径解决的诉求,增加了流转派单的环节,影响办理效果。

张琴琴认为,属于涉法涉诉问题的应导入法治途径,引导有关各方以法治方式解决。其中,适宜调解的引导调解,需要诉讼的引导诉讼。面对群众的诉求,还要建立“12345+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通过大联动调解格局,努力将各类社会矛盾发现在基层、处置在前端、化解在一线。此外,在解决矛盾的同时,还要开展矛盾纠纷数据统计、分析、研判、追踪、预测,为各类矛盾纠纷的预防提供决策参考。从源头抓起,有效预防和减少12345诉求产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尽可能多地实现“未诉先办”。

近年来,民盟北京市委也曾多次开展接诉即办专项调研。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接诉即办改革之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高,同时个别地方依然存在工作主动性不强、政务大数据要素融合度较低、基层压力较大、在痛点难点问题上群众参与率不高等问题。对此,民盟北京市委建议重视大数据赋能接诉即办,优化过滤工作机制;发挥诉前主导作用,保障合理诉求和公共利益诉求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建立基层干部快速反馈机制,及时将基层治理中发现的问题向上反馈,并及时作出调整。

2022北京两会直通车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