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议:职业院校招生可拓展至全社会再就业人员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王天淇

2022-01-09 22:46 语音播报

热点

在北京致力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大背景下,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格外需要有特殊制造技术和研究能力的从业人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话题,代表建议,职业教育应与市场接轨,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培养产业所需的人才。

“我们走访了大量企业,他们都表示非常需要职业技术人才,但目前职业院校招生存在困难,而且很多职业技术人才在工作之后待遇也不高。”在市人大代表、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看来,职业院校学生发展前景不佳,究其原因,是目前北京的职业教育发展缺乏产教融合。

市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肇研对此也深有同感。她认为,职业教育应当面向社会,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对接市场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以航空航天企业为例,因对技术工人有技能要求,部分企业下设了职业学校,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岗位需求对接紧密,学生毕业后无需在岗培训,很快就可以成长为技术骨干,“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让需求和供给两端更加契合。”

2021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刘林透露,今年,北京城市学院将围绕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大数据、人工智能、学前教育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校内外“双课堂”培养,实施理论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双师战略”,并开展学生毕业设计改革,由论文考核转变为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研发新产品和社会服务成果。

肇研还建议,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可从青年人拓展至全社会的再就业人员,为他们提供系统化的技能培训机会。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对青少年加强劳动教育,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有助于孩子能力的多维度发展。

2022北京两会直通车

编辑:孟紫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