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3 16:15
国家铁路局日前发布《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征求意见稿)》,其中“实行车票实名制的,年满6周岁且未满14周岁的儿童可以购买儿童优惠票;年满14周岁的儿童,应购买全价票”这一关于儿童优惠票的细化规则引起广泛关注。这也意味着,儿童优惠票认证将不再“一刀切”,符合条件的“大个子儿童”仍可享受优惠。
“以身高论票价”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铁道部门1997年出台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其中第十九条注明:“随同成人旅行身高1.2米到1.5米的儿童,应当购买儿童优惠票;超过1.5米时应买全价票。”选择身高作为衡量标尺,优点确实明显,一打眼就能看个大概、一量便能见分晓,相对公平不说,操作起来也方便。所以在现实中,从乘坐公共交通到游览公园景区,许多地方的儿童票购买都沿用此规。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身高“一刀切”也有一定弊端,那就是忽视了个体成长差异,所以关于儿童票标准的讨论和争议始终不休。尤其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居民体格发育持续改善。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其中6岁—17岁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儿童身高“基准线”普遍上升,计票标准却仍用旧尺子量到底,无疑误伤了许多“大个子儿童”,导致“同龄不同价”的现象频频出现,显然有失公平,改变身高“一刀切”的社会呼声越来越强烈。
从技术门槛来说,实名制购票普遍推广,居民身份证信息全面联网,“一键核对”孩子年龄已不是什么难题。此次征求意见稿拓宽标准,呼应的是平均身高的时代变化,同时也是在尝试更大限度兼容个体差异、保障公平公正、释放政策善意。儿童票从“看身高”到“核年龄”,公共政策因时而变、因势而动,也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发展日新月异,民众诉求多元,服务能否与时俱进、观照细节,体现着城市治理的温度,关乎着每个群体的幸福感。比如,“二孩时代”来临,公共交通免票只限一孩怎么破?爸爸带娃的情况越来越多,公共场所的母婴室用不了怎么办?不难想象,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类似问题会越来越多,这也提醒相关部门要持续优化服务,在更多生活场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铁路部拟打破“身高论票价”,对优化公共服务起了示范作用。期待接下来能以精细化、人性化的执行落实,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儿童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