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冬奥会》 穿越历史看冬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1-28 20:47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进入
文化
看更多
+ 订阅

1月12日,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会官方视频号上上线了一个名为《故宫里的冬奥会》冬奥会倒计时视频,它将北京冬奥会穿越到古代,从紫禁城的“记忆”中揭开古人冬季别开生面的趣味生活,又与即将拉开序幕的北京冬奥会巧妙呼应,设计新颖有趣,既展示了中国书画、人文、民俗等历史文化,又将现代运动与历史隔空碰撞,擦出动感火花,作为视频创意的设计者,吴桐及其团队作为设计师的代表以属于自己的职业方式参与冬奥。

 

吴桐,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2003 年加盟《艺术与设计》出版联盟任《艺术与设计》、《产品设计》艺术指导。同年参与2008年奥运建筑项目“数字北京”的设计。2010 年创办无同设计。以丰富的平面、传媒、空间经营经验积极致力于建筑、空间、产品等多领域更为广泛的跨界探索与交叉应用,及设计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尝试。

 

吴桐,《故宫里的冬奥会》创意设计师

 

其设计曾获平山郁夫一等奖学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组办的”二十一世纪生活文化设计国际大赛CHIC CHINOIS DESIGN 21”全场大奖(法国 )、“中国建筑奖” (美国 )、 “全球设计先锋”(美国 )、亚洲最具影响力最高荣誉设计大奖”,“亚洲文化优异设计大奖”等。设计项目包括阿布扎比古根海姆艺术馆、数字北京大厦(奥运项目)、太庙国学院及湖广会馆改造、施华洛世奇产品设计米兰展、故宫、荣宝斋产品开发及曲美家具高端新中式品牌“如是”的设计创建等,以设计跨界见长。

 

由吴桐创建的无同设计是一个由统计、历史、化学、计算机为最初背景的设计师组合而成的综合类型工作室,可以说是一个用设计去“考古”的文化转译者。表面上,视觉是无同设计的工作手段,产品是无同设计与恋物时代大众沟通的善巧。本质上,这个“作者”型团队试图从中国完整、周密的文化体系里,另类拆解出轻松有趣的当代优质内容体系,与大众积极沟通。找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易于读解、又能启迪大众的文化产品,也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创作脉络。

 

《故宫里的奥运会》视频节选

 

《故宫里的冬奥会》正是在这样的创意思想主导下,诠释了设计者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与北京冬奥的解读与创想。

 

Q:北京晚报 时尚文化周刊

A:《故宫里的冬奥会》创意设计师 吴桐

 

与故宫此次携手合作的契机是?

在2008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视觉设计往往偏向于西式包豪斯极简功能派,2008年我参与设计的奥运村“数字北京”数控大厦就是当时的设计物证。在获得了一些国际奖项之后,多次和国外的同行同台,当时的国内外的设计创意存在着几乎一样问题,吸睛、快速、有效、但不可持续,遇到“撞衫”的时候令我颇为不适。

 

《考工记》里说“天有事、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地理是先于“工巧”之前一等重要的事。所以,我想从设计出发,考古传统文脉,寓学于“项目”,边做边学。从湖广会馆的概念改造到太庙国学院的改造……故宫在这个时候进入视野是自然而然的事。一旦从国际化的语言找到个入口进了“宫”,忽然觉得这里才是最好的设计宝库,大有根本不想出来之感。

 

“故宫里的奥运会”,这个主题是如何产生的?

故宫是个极其完整的体系,原本的计划是以生活为线,梳理出视听都有趣的设计产品,那种让三岁孩子都看懂的东西。一个不用旁白的文物记录短片系列,用独特的设计角度演绎大众最熟知的内容,就像我们的名字以“无同”企及“无不同”。这次借《冰嬉图》“撞上”冬奥,算个开篇起点。“古今对比”,互动、互映、互辩,由此产生多义性——每个文物和故事都被赋予新意,也随着参与者变化。

      

        
在这个主题视频中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文物是历史的沉淀和权威,原本的功能是教化。大众由观赏这些集体遗产,从中学习和感受传统的滋养。现在,我们希望大众通过这次另类的读解,能轻松有趣地重新理解这些熟知的史料。祖先的馈赠除了被膜拜,更重要的应该是能起“启发”今天的后人。希望大众能感受到故纸堆里长新的趣味,在西化充斥的时代有个属于自己的校准坐标。
        

      
在设计中运用哪些手法与元素,起到了哪些作用?
      
故宫的古画是清代藏品。细节丰富,以记录为主,比较写实。视频用当代剪纸语言,以纸”轻“对文化的”重“。直接古今形象关联对比,加了趣味动态,很易于大众读解文物藏品,也科普了冰雪运动。
       

       
设计在里面是“潜在”,退在后面,是个服务角色,效果不错。强大、丰满、自洽的故宫体系在这次视频创意中也显示出非常“强悍”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既有的底蕴还在,因为冬奥“撞”出了动感。就像故宫里那些西洋机械钟表被重启……是新的生机。也真正使古老而又充满可能性的平面语言融入到了当代。
       

        
如何构思巧妙将古今元素联系起来?
        
“古今结合,相映成趣”的确是这一分半钟的精髓。在这版“古今论”里,“古”为墨,“今”为水。他们之间对照、对话、博弈、交互、互为佐证和注解,在创作时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就像有个穿越时空老师可以对话,是定点专题的高品质的隔空“攀“谈。互为对方新的角度和维度。
         

编辑:王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