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31 23:43
2月2日,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就将成为北京冬奥会第一个迎来正式比赛的场馆。正因此,1月31日场馆运行团队用全力冲刺的工作状态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除夕。在这支团结、极具战斗力的队伍中,有一个北京日报记者熟悉的名字——场馆运行团队媒体副主任、北京日报社体育新闻部记者刘大伟。
“紧锣密鼓进行最后准备的同时,我们也见缝插针,想尽一切办法让环内环外的工作人员、志愿者都能感受到‘年味儿’。”利用吃晚饭的机会,刘大伟告诉本报记者,“冰立方”在除夕这一天举行团拜会,食堂也为大家准备了饺子、蛋糕,场馆内部在不违反北京冬奥会相关景观规定的情况下贴上了春联和福字儿,其中就包括媒体茶歇区,“我们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这些细节设计,让中外记者,特别是外国记者也感受春节气氛,多了解中国文化。”
冰壶是北京冬奥会比赛周期最长的项目,从2月2日至2月20日,每一天都有冰壶比赛,同时,绝大多数比赛日,冰壶比赛都会从上午就开始,一直到深夜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冰立方”媒体团队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服务时间几乎贯穿整天——比赛开始前3小时的早上6时,他们就需要上岗,直到比赛结束后3小时的凌晨1点结束工作,“哪怕只剩下一个记者,我们也会等他工作结束,我们的志愿者很多都是大学生,我也很心疼他们,但他们都特别能吃苦,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都希望把工作做好。”
没有退缩的当然也包括刘大伟。从1月底进入闭环,直到北京冬残奥会结束,他都无法与家人见面。进入闭环第一天,刘大伟在朋友圈写道:“有点想儿子了。”不过,这样的思念之情只会成为他的动力,“说不想家肯定是假的,但是家人也很理解、支持,让我放心地把工作做好。”
自2020年底来到“冰立方”工作后,“党报记者”的身份始终激励着刘大伟面对工作中的一个又一个挑战,他希望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所有来到“冰立方”采访的记者都能在便捷的工作环境中,记录下这届赛事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对于自己,刘大伟也有期待,“从记者到现在的工作,确实需要一个转型,但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个难得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在最近的距离参与北京冬奥会这样一个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作为首都党报记者,我一定不辱使命,为北京冬奥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