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既是军人又是科学家 他们破解战伤止血之急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2-06 09:23 语音播报

热点

“战伤止血救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个很陌生的名词,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上,它却能于分秒之间决定人的生死。军事医学研究院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就是最早探索这个医学领域的力量之一。春节期间,记者走进他们的实验室,去揭开这支团队的神秘面纱。

军人和科学家是很多孩子从小的梦想。在军事医学研究院就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既是军人又是科学家,几十年来用一个个硬核实力和科研成果,为官兵们的平安健康保驾护航。春节期间,窦桂芳团队成员还在进行最后的成果攻关。

总台央视记者 苏洲:这次的实验是要模拟大血管出血,科研人员使用他们最新研制的成果进行快速止血,并进行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窦桂芳:在使用了我们最新的止血装置和止血材料之后,止血效果非常好,可以说是完美止血。

科学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这场完美止血的背后,是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付出和刻苦攻关。窦桂芳,就是这支团队的“领头雁”。20多年前,窦桂芳察觉到我军中重度大出血创伤、关节结合部创伤的救治措施相对低效,主要依靠纱布填塞或绷带包扎,作用微乎其微,当即决定在这个领域进行攻关。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窦桂芳:现代战争中,除了先进的武器、坚实的盔甲,还应有为战士受伤后保驾护航的医疗救治措施,止血救治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我们军事医学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务所在。

怀着对生命救治深深的执念,她和团队毅然开始了相关课题研究。要想解决未来战场上官兵失血救治的问题,寻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材料是关键,但窦桂芳团队的起步并不顺利,寻找到的几十种材料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窦桂芳:这时候我们就逆向思维,流动的血里最大的成分是什么,80%以上的是水。这个思路打开以后,我们就瞄准了这种又能激活凝血通路,又能把水分瞬间抓取出来的这种材料。

从一头扎进文献堆中寻找线索,到历经上百次失败后推倒重来……经过不断探索,他们终于研制出包括新型止血材料、救治技术、药品器械在内的配套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军在战场大出血急救方面的技术空白。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窦桂芳:现在我们找到了止血材料,是可以瞬间止血,而且没有再次出血的这种现象。所以我们现在的止血材料和国际上至少是齐平的,甚至我们有些止血材料是超越他们的。

过去几十年里,从大漠戈壁到林海雪原,从南海岛礁到雪域高原,窦桂芳团队前往多个一线部队开展调研扩试,和官兵们一起不断改善成果。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窦桂芳:我们的小战士都太可爱了,一上高原看见战士都掉眼泪,他们保家卫国的奉献都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所以我们就希望缩短我们研制的科研成果到一线部队的距离,让我们一线的战士拿到管用、好用、会用的最新的科研成果。

科学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但最终需要有人去走。在军事医学研究院,还有很多像窦桂芳这样的军事医学科研人员,他们默默为我国军事医学科研领域付出奉献。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窦桂芳:谈到奉献,我觉得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团队所做的工作就是,大家都很投入,都把基层部队一线救治的这种需求放在心上,希望我们的战士流汗不流血。

新春走基层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