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7 16:11
上周末,美方高调“官宣”,称俄罗斯已完成对乌克兰的军事集结。此后美国总统拜登还正式通知了欧盟及北约,“正式攻击日”是2月16日,一众西方媒体更是不遗余力大肆炒作。但事实如你我所见,2月16日平静过去,世界并没有看到“战争危机”,反而见证了某些人“信息恐怖主义”的套路之深。
事实上,从俄乌双方此前的表态来看,不开战的局面并不意外。对于开战的谣言,克里姆林宫发言人调侃道,“普京有时会开玩笑地让我们查清楚战争何时开始”,俄外交部发言人更是开启嘲讽模式,要求发布假新闻的西方媒体,“公布俄罗斯接下来的‘入侵’时间表,我想安排一下假期。”乌克兰总统也直言,“有些国家把乌俄局势的紧张程度渲染得过头了”。
“旁观者”比“当事人”还掌控全局、大肆发声,只因拿的是自己编写的剧本。诚如有分析所言,美方玩的是“两头赌游戏”。如若真打,美方会声称自己早已提醒;如若不打,美方大可洋洋得意称威慑奏效。而无论何种结果,在某些人看来,美国都赢了。比如此刻,明明是“俄罗斯没费一枪一弹”就“羞辱和摧毁”了西方战争宣传;一些西方媒体却仍然“自行宣布胜利”。先捏造一场并不存在的危机,再通过“化解危机”成为“英雄”,如此一出自导自演的闹剧,何其讽刺。
更讽刺的是,美国人还妄想从这场“战争闹剧”中获利。一则,借此离间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强化北约的凝聚力,打击欧盟的“战略自主”倾向,同时促使资本回流美国,收割欧洲的韭菜。二则,宣扬“俄罗斯威胁论”,以此模糊美国增兵的事实、转移北约东扩的讨论,将自己打造成“和平使者”。
说起来,搞乱别人、转移焦点、从中渔利,都是美国惯常的操作了。只是,这样的“碰瓷买卖”真的稳赚不赔吗?“如意算盘”每次都能打响吗?
恐怕也不尽然。美式话术得逞,无非是其自恃强大的国力以及话语权、影响力。但一次次“洗衣粉”事件,消耗和败坏了华盛顿本就所剩不多的国际信誉,让“盟友”“准盟友”暗自离心,导致其实际号召力严重折损。
就拿此次来说,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分别出访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紧锣密鼓展开斡旋,显然并不想听凭操弄。再看乌克兰,在恐慌气氛打压下遭遇了巨大损失,汇率直降、资本逃离、航班停飞……这亏吃了个够,总统泽连斯基连连要求美方提供俄罗斯“入侵”证据。
疫情下的世界面临重重艰困,大家普遍盼望和平稳定,而不是战乱动荡。在这一背景下大搞“信息恐怖主义”,陷他人于水火之中,即便暂时能达到部分目的,也会失尽人心,待到众叛亲离之时,摇唇鼓舌还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