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8 22:32
最美水晶鞋、时空雪飞天、工业迪士尼、奥运风向标、北京新网红、京西新地标……北京2022年冬奥会以来,首钢滑雪大跳台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名字,受到中外媒体和国际官员、运动员很高的评价。
从钢花四溅、钢水奔流的炼钢厂,摇身一变成为造冰制冷、时尚惊艳的冬季运动中心,百年老厂首钢转型的背后是一段“冰与火之歌”。
冰:最好的赛道
“这是我滑过的最好的赛道!”谷爱凌夺金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吝啬对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赞美。
不仅谷爱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还有其他多国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也对首钢滑雪大跳台赞不绝口。来自捷克的运动员Pancochova·Sarka第一次参加训练后,就感叹道,“赛道维护得太好了!”
为了这条赛道,大跳台工作人员从2021年12月12日起,就开启了“造雪工程”,七台造雪枪和四台造雪炮同时“轰鸣”,通过智能化造雪系统,一方面满足出发区、助滑坡、起跳区和着陆坡对于雪量和雪质的不同要求,另一方面不断提高造雪效率,确保节能环保。
与其它雪上场馆不同,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北京冬奥会唯一一个在中心城区的雪上项目竞赛场馆。由于北京城区白天气温高、降温晚、寒潮短,为保证如期完成造雪任务,以山地运行经理韩冬为首,刘麒、魏巍重点配合的14人造雪团队时时监测气候及风向条件及时启动设备,每隔一小时进行一次实地查看,最终完成赛道造雪面积约4190平方米,造雪总量达11500立方米,储雪3600立方米,为赛道塑形打好坚实基础。
根据国际雪联要求,二次塑形专家需要通过对起跳台的位置、高度、仰角、抛物线长度和角度等进行精准塑形,搭建出助力运动员“飞翔“的台子。整个过程难度颇大,需由压雪车先将雪推出大致形状,随后用不同型号的雪耙、铁锹和除雪锹进行人工塑形,再用红线和水平仪这些精密仪器进行找平,压高补低,完成精细化塑形处理。经过反复测量调整,起跳台的搭建高度近4米,起跳台和着陆坡的坡度近40度,结束区的长度近30米。
搭建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每日维护。“运动员到达之前,如果赛道没人滑,多少会因为天气变化而或软粘或结块变硬。所以我们每天都会推着塑形工具穿着‘冰爪’,在赛道上来来回回走几十趟”,二次塑形专家小赛介绍说,“赛前是为了赛道始终保持使用状态,而赛时则是平整滑行痕迹,补画提示标线,测试雪质软硬,以保证赛道滑行舒适度。”
在现场,经常能看到像蜘蛛人一样“吸附”在赛道“飞檐走壁”的人,“你们说的‘蜘蛛人’就是我们。从早上5点到晚上8点,甚至9、10点,不断测试,来回修整,非常辛苦非常累,特别是今年以来,天气异常冷,每次回来,人都冻僵了。但看到运动员对咱们赛道很满意,那些苦就不算什么了。”小赛笑着说。
火:炫酷的大烟囱
在成为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竞赛场馆以前,首钢曾是中国第一座国有钢铁厂,帮助中国成为钢铁生产的全球领军者。在首钢大搬迁后,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工业园打卡地,在北京冬奥会上,首钢又凭借着独具特色的建筑再一次“火了”。
乘车从首钢园穿过,大跳台旁涂刷着冬奥会会徽的冷却塔十分醒目。“旁边的四个‘大烟囱’,让大跳台充满了一种酷炫的气氛,而这正是滑雪大跳台需要的气场。”谷爱凌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谷爱凌所说“大烟囱”,其实是老首钢废弃的冷却塔,在极具现代感的大跳台面前特别有厚重感,与雪白的赛道、五彩的会徽形成反差式的辉映。这4座双曲线造型的70米高的冷却塔,均为小型自然通风淡水冷却塔,是原首钢电力厂的配套设备,主要功能是完成热水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降低循环水的温度,为电厂发电提供足够的冷却水。它们最早建于1978年,最晚建于1991年,一直运行到首钢老厂区钢铁主流程停产。停产后,4座冷却塔作为厂区特色标志物保留。
当转播人员、摄影记者把“长枪短炮”对准运动员腾空的身姿时,发现可以与冷却塔上的会徽交相叠映,于是“大烟囱”成为镜头捕捉的焦点,并被定格成精彩的瞬间。
“他们为什么可以重叠在一起?”“哪里是拍摄这些照片的最佳点位?”大跳台最具特色的景观再次进入聚光灯下。
据了解,根据OBS转播画面需求,冷却塔作为运动员腾空而起的重要背景,将出现在高速摄影机画面中,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识别元素,然而冷却塔的涂装设计和实施都有很大难度和挑战。冷却塔塔形巍峨高耸,历史沧桑久远,蛋壳结构的主体十分脆弱。为了确保景观效果,设计团队反复测试,重建冷却塔模型,模拟运动员起跳轨迹,精确测算冷却塔会徽涂装的尺寸和角度。最终确定涂装会徽高16.5米,宽13米,距地46米,这个点位的确认成就了与运动员的交叠。由于冷却塔形体较大,施工过程中需要将会徽切分成单元画面,逐点确认会徽转折点,最后手工进行涂装。
画幅要大,色彩要艳,图形清晰,冬季施工,难度极大,但在场馆团队、业主首钢和属地石景山的共同努力下,涂装工作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于2022年1月2日顺利完成。这个景观的完成成就了出圈照片的产生,也成全了冬奥元素与老工业遗址的有效融合。
歌:赛场边不观赛的人
2月15日,随着首钢滑雪大跳台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最后一个比赛日的圆满结束,场馆团队医疗经理高晖也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
每当比赛开始时,起跳台侧面马道有几位穿着带有红十字橙色背心的人一直站在那里,大多时间他们只能看到运动员起跳瞬间的背面,通过现场的音响、观众的呼喊声感受赛场的气氛。
“因为运动员有可能在赛道中间受伤,所以除了结束区,我们必须在起跳台周边安排医疗保障人员。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承诺。”高晖介绍说。他们在赛场边要做的是,2分钟,将患者运至场地外;4分钟,评估伤情完毕,启动转诊流程,将患者转往定点医院;15分钟,患者抵达定点医院救治。
与高晖一样虽身处赛场却欣赏不到比赛的,还有技术经理张金媛,他的工作是盯着眼前的设备,计时记分牌、视频大屏、有线电视、无线电频率管理。“要说离比赛最近的岗,那肯定是负责计时记分牌。只不过大家看的是比赛,我们盯的是分数牌。哪敢分心啊!”张金媛打趣道。
转播信号是把精彩的赛事即时同步传输出去,信号要平稳;通信网络要高速,确保记者第一时间把图文与视频发出去;计时记分数字要精准、环节要紧密、渠道要通畅,要在第一时间把分数统计出来,传输回赛场,让裁判员和运动员、教练员,现场及电视前的观众无时差获取。
“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让运动员的成绩第一时间出来,谷爱凌和苏翊鸣夺冠,我们可是最早知道的”,张金媛骄傲地说。像这样身处赛场却无暇欣赏赛事的人,在大跳台的工作人员中比比皆是,他们用默默坚守,托起首钢大跳台赛事的胜利完成。
谷爱凌火了,苏翊鸣火了,首钢滑雪大跳台也火了。这火来自于冰雪世界,来自于冬奥圣火,也来自于大跳台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默默奉献,他们是更需要被歌颂的人。
但当记者要采访场馆主任宋世媛时,她却摆了摆手说:“不要采访我,如果要采访,就采访我们团队的人,他们才是大跳台的钢结构。”
程默涵刘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