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北京市城管委主任邹劲松:生活垃圾分类的北京实践
北京日报 | 记者 王天淇 美编 琚理

2022-02-24 16:42


访谈嘉宾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 邹劲松

“2014年2月26日,习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努力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2017年习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时,提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其实,这也是首都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目标和要求。”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邹劲松看来,实施垃圾分类不仅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也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更事关民生福祉和首都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2011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颁布,成为全国首部专门针对生活垃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但囿于垃圾分类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前、中、后端体系同步发力,社会性发动和全链条体系的同步建立,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2019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视察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在草厂四条“小院议事厅”里,总书记说,希望老街坊们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垃圾分类和环境卫生。彼时,《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在重新修订,这为日后垃圾分类的全面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2020年4月,北京召开生活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推进大会,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抓好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这两个“关键小事”。5月1日,修订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北京正式进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两天后,北京成立了由市领导领衔挂帅的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下设一办十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新条例最大的亮点之一是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并制定相应罚则。”邹劲松说,尽管如此,在实际推动新条例实施过程中,北京仍着重从服务端发力,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构建全品类全链条体系,严查垃圾收、运、处企业,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居民分类习惯养成。

老百姓身边的桶站和车辆规范化建设首先成为重中之重。各区将设桶、盯桶、管桶纳入考核,不光打分排名,还进行末位约谈。举措得当带来显著成效。2020年底,全市实现垃圾分类桶站规范化设置。现在,全市6.3万固定桶站建设达标率达99%。

几乎同时,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入户精准宣传发动、示范创建、可回收物体系搭建、源头减量等多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经过一年多努力,全市已建起2095座生活垃圾分类驿站;4.23万家非居民单位完成厨余垃圾排放登记;30余万党员干部参与社区桶前值守;全市还评出1262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

2021年初,北京又将“垃圾清运不及时”纳入“接诉即办每月一题”。到年底时,针对这一问题的诉求量已从最初的每月近200件下降到不足40件。“城管执法进社区”活动启动,检查重点从社会单位转向个人,这让垃圾分类再进一步。如今,北京的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90%、准确投放率85%,标志着市民分类习惯已经初步形成。

一套符合北京实际、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正在京华大地生根发芽。

邹劲松表示,2022年的垃圾分类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要坚持力度不减、标准不降、久久为功,通过建立分类薄弱对象清单、精准入户宣传、城管执法进社区等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居民自主分类投放准确率90%的目标,逐步完善可回收物体系建设,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这件“关键小事”,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北京实践”。

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2022

编辑:谢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