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4 17:00
日前,国家卫健委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关于推进电子病历数据共享的建议》时表示,正在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信息标准体系,并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就医需求历来是社会高度关切,就医体验关涉甚广。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问诊的“标配”就是各家医院的纸质病历,这也带来了不大不小的烦恼。一来某些手写病历“字迹潦草,犹如天书”,影响患者阅读理解;二来纸质的诊疗结果、治疗方案等不好保存、难以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即便没有遗失此后每次带来带去也很麻烦;三则,医疗信息彼此不通,难免需要进行重复检查,浪费医疗资源也“多花钱”“不方便”。着眼上述痛点,电子病历全国共享,不仅能为患者建立详实准确的“健康档案”,极大提升就医体验;且长远看,挖掘电子病历这个健康数据库“富矿”,也有望推动医学进步,带来精准分诊、健康预警等更为丰富智能的应用场景。
“电子病历全国共享”的呼声早已有之,但推进现状却不尽人意。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实现了“从纸质到电子”,但信息共享基本局限于个别城市的“内部范围”。究其原因,从医院方面来看,不少都受制于传统利益藩篱,缺乏主动分享用户信息的动力;同时在一些患者看来,个人病历是极其重要的隐私,如若大范围共享,谁来规范管理、有无泄漏风险,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显然,推动电子病历全国共享,不是“卡”在基础的技术手段上,而是在上层规则的构建上。在这个意义上,此番卫健委“正在研究”的表态,释放出进程加速的信号,值得各方期待。
信息时代,数据互联互通是大势,“电子病历全国共享”是利民好事,也确实是一件难事。以美国为例,尽管电子病历的使用已有约二十年历史,政府也制定了互联互通的办法,但执行上仍遭遇着“系统缺乏整合、缺乏互操作性”等诟病。而中国虽在电子病历上是后来者,但在医疗体系、体制组织、前期探索等方面的优势,都可能成为破解难题的“加分项”。这些年,在搭建统一挂号系统、推动医疗结果互认、扩大医联体等方面我们都积累了一定经验,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期待相关方面着眼长远、迎难而上,兼顾信息安全与就医便利,早日拿出电子病历全国共享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