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温斯顿·洛德:50年前,尼克松与毛泽东会见的“秘密参会者”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2022-02-28 07:40 语音播报

热点

在1972年2月21日下午拍摄于中南海毛主席书房的那张著名的照片中,毛主席、周总理和翻译唐闻生居于画面的左侧,画面的右侧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

1972年2月21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从左至右为周恩来、唐闻生、毛泽东、尼克松、基辛格、洛德和王海容。洛德说,这张周总理给他的照片证明了他的秘密参会。采访对象供图

作为那场打破中美之间坚冰“世纪会见”的第三名美方亲历者,也是秘密参会者,温斯顿·洛德后来才从中国领导人手中获得了一张当天会见的完整照片:他坐在基辛格的左侧,他的左手边则是另一名中方翻译王海容。

后来担任美国驻华大使和助理国务卿的温斯顿·洛德当时34岁,是基辛格的特别助理。尼克松访华前半年多,他就是基辛格秘密访华时的一员。当他们乘坐那架巴基斯坦民航客机即将进入中国领空时,洛德身边的同事恰好被基辛格叫走,他也由此成为第一个“入境”新中国的美国官员。

“50年后,我们在纪念的是一个真正‘改变世界’的历史性事件。从那时起,中美两国走过了风风雨雨的漫长历程。”洛德在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时说。

温斯顿·洛德   新华社图片

“改变世界的一周”正是尼克松后来对自己这次访问的评价。“我从未见过一位总统为一次旅行做如此充分的准备。我见过很多美国总统。”洛德回忆,他为尼克松这次访问准备的简报多达六本,摞起来有超过30厘米那么高,尼克松几乎在每一页都做了标记。当他们乘坐“空军一号”飞往中国时,尼克松还在询问更多的信息。

由于此前曾陪同基辛格秘密访华,洛德成为与毛主席的会见中除尼克松、基辛格外唯一的美方亲历者。当时,美国白宫与国务院存在矛盾,在会后公开发布的照片中,洛德的身影因此被裁掉,他的参会也被保密。后来,他才从中国领导人手中获得了一张当天会见的完整照片。

这是尼克松访华会见毛主席后公开发布的照片。洛德在右侧的身影被裁掉,成为秘密参会者。  新华社图片

在那场原定15分钟,却延续了超过1小时的会见中,78岁的毛泽东主席是毫无疑问的主角。当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不佳,就在会见尼克松之前9天,还休克过一次。

现年84岁的洛德这样描述1972年2月21日下午他在中南海所见到的毛泽东——“毛主席很虚弱,但却表现出坚强的意志。他在讲话中‘笔锋一挥’,把细节交给周在之后的会议上讨论。但他简要的论述为周提供了一个政策框架,在这个框架内,他阐述了中国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

1971年10月,洛德在随基辛格访华时与周总理握手。采访对象供图

1973年2月,洛德再次随基辛格访华,与毛主席握手。 采访对象供图

正如洛德所说,中美两国在尼克松访华后走过了漫长的风雨历程。洛德本人与中国的渊源可谓深厚,他的妻子包柏漪是出生于上海的美籍华裔作家。1985年至1989年,洛德曾在“中美蜜月期”担任美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任大使。作为毛主席和尼克松联手打破中美之间坚冰的现场参与者,洛德也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变化和发展。

1972年2月,洛德参加尼克松与周总理的会谈。从左至右为洛德、基辛格、尼克松、约翰·霍尔德里奇、章文晋、冀朝铸、周恩来、乔冠华。采访对象供图

“50年前双方作出的大胆举措,体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和远见。我们对中国的开放在当时和后来都使双方受益。”洛德说,凭借悠久的历史和充满活力的人民,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必然。“在此过程中,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至关重要。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这是美国乐见并参与其中的。中国已经崛起了,我们的关系中既有更多的问题,也有更多的机会。”

1971年7月9日,周总理举行晚宴接待秘密访华的基辛格。左下为洛德。采访对象供图

这位资深外交官坦言,当前的中美关系正处于50年来最困难的阶段,但他对前景表示乐观。“出格的举动不可能出现。相反,双方将不得不努力稳定关系,并取得渐进式的进展。由于双方的焦虑和猜疑,我们需要耐心以及平稳的应对,也需要一些勇气。与50年前相比,这是一个不同但同样困难、更为长远的挑战。没有比对话接触更合理的政策了。”

洛德认为,拜登政府采取了稳健的对华政策,承认双方处于战略竞争中,但寻求保持和平。而对中国来说,保持对外交流和思想的开放至关重要,这是创新和进一步增长所需要的。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