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集团项目经理: “新工体一定会带给大家前所未有的震撼!”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珊

2022-03-01 20:41 语音播报

城事

2月28日深夜,新工体钢结构安装收尾,“看台碗”轮廓成型。此时,距离李欣来到项目现场,已经过去19个月时间。作为北京建工集团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一期)的项目经理,他见证并参与着工体的“涅槃重生”。

在北京,没有门牌号的单位极少,工体是其中之一,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知名度——60多岁的工体承载了这座城市的记忆,也伴随三代北京人成长。

2020年7月29日,李欣第一次来到项目时,工体要改造的消息已经传播开来,不少人趁着动工前抓紧拍照留念。对于工体,李欣不陌生,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更是一名国安球迷。但这让他更焦虑:项目能在规定时间完工吗?新工体会让大众满意吗?

带着忐忑与不安,一周后,李欣又来了,这次同行的还有北京建工集团14名同事。天已全黑,大家坐在工体北门的空地上,每人一把椅子,围坐在一起,用手机照亮笔记本,开启了第一次动员会,仔细研究工程施工计划。

8月的酷暑天,没有什么像样的办公环境,李欣每天带大家开露天会,与业主方、监理方等对接,调配机械、人员力量。在确保安全、防尘、防噪、防疫等条件下,破拆工作势如破竹般推进。从8月6日拆除第一榀钢梁到8月21日晚7点30分,短短17天时间,10.4万平方米的体育场拆除任务完工,比合同工期提前了二十多天。

文物保护拆移、渣土外运“攻坚战”同时打响。

保留工体的特色元素,在施工方案中有详细规划。“保护工体周边9组雕塑,是重中之重。”为了将这些上世纪50年代的作品雕塑进行保护性迁移,李欣和团队“步步惊心”。

北门的“男女工人雕像”重达60多吨,团队对雕塑底部进行切割,制作了一个钢制“笼子”将它固定住,再用大吨位吊车连底座一起吊装,连带着箱子送往工人体育馆保存。等新工体完工,“男女工人雕像”等将复原在原来位置。

老工体屋檐下还有许多雕花装饰。“虽然后来很多看不到了,但那些留下来的,在我们施工中不能有一丝一毫地损坏。”李欣要求团队全手工操作。大家拆除了几十个窗花,还找回了60多年前的装饰模具,这些传统特色图案将恢复到新工体上。

2020年10月8日,土方工作正式启动。210万立方米土方要往外运,近1.5万根桩基需要打入地下;清运时间仅限晚上11点到次日6点,每天平均要完成1.5万立方米的渣土外运……李欣组织作业队分批分区施工,加密运输车次。高峰期,项目最多调集了600多辆车,连续20天,每天出土2万多立方米,创下了北京市内出土记录。

工作量虽然大,李欣也没放松对工地管理的要求。“这不仅是一座工程,更是一份责任。”为此,现场外围设置5米高的隔音墙,拆除后所有建筑垃圾封闭运输,场地披上绿色密目网阻隔二次扬尘。

传统外观,现代场馆,这是新工体的定位。简简单单的8个字,对建设者来说却是高难度的挑战。

2021年1月4日,新工体开始主体结构施工。为了保持外立面形式和比例基本不变,项目团队决定采用清水混凝土新工艺。相比普通混凝土,清水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省去了二次外檐装修的工序,还接近混凝土本身的色调,自然又环保。

可难题又来了:10万平方米的清水混凝土结构施工怎么在4个月完成?新工体是一个异面结构,如何保证浇筑的精确度?项目团队提前2个月介入设计端进行优化,对设计图纸进行BIM三维建模,并在现场配备了6台数控机床对模板精细化加工,实现了模板尺寸误差在1毫米以内。机械加工的模板数量也更多,最大限度保证施工进度。新工体成为国内清水混凝土工艺应用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

未来,球迷们走进新工体,会惊喜地发现,头顶上增加了能遮风挡雨的罩棚。“老工体的罩棚很窄,新的能覆盖全部观众席。”李欣介绍,整个屋面罩棚总重量约1.64万吨,比最初1.8万吨的方案省去了近2000吨,他们采取了地面散拼再提升进行空中焊接联通。团队还到张家口等寒冷地区进行试验分析,确保冬季施工质量。

距离2022年12月8日完工的时间越来越近。按照进度要求,今年8月份,完成屋面罩棚施工,体育场外立面亮相;11月中旬,内部装修、机电安装和调试完成;2023年亚洲杯期间投用。“建设工期压力山大!”李欣直言。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李欣就搬到了项目部,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周回家一次换洗衣服,第二天又早早地赶回到施工现场。

“跑道取消了,坐在第一排的球迷离球场只有8.5米;专业的草坪,可以让运动员在球场尽情驰骋;大家可以坐地铁来看球、购物、休闲、娱乐……新工体一定会带给大家前所未有的震撼!”在李欣和团队伙伴的日夜赶工中,一个新的工体将很快回到北京人的身边。


编辑:蔡文清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