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4 22:09
忙完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虚拟仿真技术保障,北京理工大学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实验室主任丁刚毅立即带领团队投入到紧张的冬残奥会开幕式服务当中。“全流程的仿真系统共迭代14版,创意推演156次,得出1135个创意结果,辅助解决了包括残疾人运动员入场与落座最优方案仿真测算等关键问题。”丁刚毅说。
运动员入场式是冬残奥会开幕式的亮点环节,也是丁刚毅带领虚拟仿真团队投入精力最多的环节。相比于冬奥会运动员入场仪式,冬残奥会对运动员入场口的坡度、场内动线以及运动员落座等环节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但是在排练过程中,没有各国运动员实际在场演练,如何确保各项流程做到最优,这就需要用到丁刚毅团队搭建的“虚拟鸟巢”仿真模拟平台,提前进行模拟演练。
“开幕式运动员入场的大门位置、入场动线以及落座区域要进行统筹考虑。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运动员统一从国家体育场东北口进入,然后结合现场标兵站位和入场时间、就近落座等要求,我们从多个动线方案中模拟推演,最终确定出整个流程达到最高效的方案,即运动员在场地中间通道亮相,然后向两侧疏散,轮椅坐席区安排在入场口两侧。”团队成员、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薛彤说。
“虚拟鸟巢”仿真系统可以精确到每一位演员的位置、动作、步伐速度,精确到开幕式的每分每秒,为开幕式的策划、设计和排练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每个节目的演员、音乐、舞美和地面屏幕都来自不同团队和设备供应商,如何实现声音、演员和画面完美配合,并且寻找到最合适的转播机位将最优画面呈现出来,仿真系统提供了调整、模拟,寻求最优解的平台。”丁刚毅说。
薛彤介绍,在冬残奥会徽展示环节,百余名演员散布在直径50米的圆形图案周边,不同区块的演员会根据灯光和地屏内容交替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转播视角如何切入,环节当中可以制作几种镜头,各个环节之间如何切换,转播团队和导演团队都会结合仿真系统多次试验,找到最佳镜头呈现给世界的观众。”薛彤说。
不仅如此,丁刚毅团队还承担了开幕式上鸟巢地屏图像渲染的任务,由于屏幕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其图像渲染工作量相比普通单机会增加30至50倍。“这就相当于一个超大的异形电视,为此我们在鸟巢设置了4台渲染集群服务器机房,可以保障每晚2至3个节目修改后的图像渲染工作。处理如此大规模的图像渲染任务,在全球都属于第一次。”丁刚毅介绍。
对于丁刚毅和团队来说,鸟巢是他们的福地。除了已成功举行的冬奥会开闭幕式,丁刚毅团队还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以及建党百年庆典等重大活动科技服务保障。冬残奥会开幕式后,他还将继续带领团队为冬残奥会闭幕式提供科技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