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5 08:21
烟花漫天,生命绽放。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上演,璀璨的烟花再次在鸟巢上腾空而起,将北京的夜空点亮。在这些绝美画面的背后,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派出的40人消防安保小组,坚定地“扎根”在了鸟巢顶部,守护住了安全,也奉献出了精彩。
大风中在鸟巢上执勤如同“走钢丝”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正是因为有了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焰火消防安保的经验,我们对待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安保标准和要求只会更高。”特勤支队国家体育场消防安保小组的消防员告诉记者,回想一开始进入焰火阵地时,尽管对即将面临工作环境的困难和复杂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当真正爬上鸟巢,进入工作阵地以后,他们才真正感受到任务的艰巨和责任的重大。
最开始调研焰火阵地时,消防员从鸟巢顶部的入口走到出口就需要十几分钟。再看顶部的工作环境,只有鸟巢内侧“碗口”一圈一米见宽的“马道”,算是比较安全的行走通道,而上弦覆盖的透明薄膜受力面可以承受的重量只有80斤,执勤人员必须小心谨慎。
“更多的时候,执勤人员为了能将消防设施布设到预定地点,只能拎着消防器材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宽一米的钢梁上。最近几天,北京遭遇大风天气,鸟巢顶部最大风力可达七八级,消防员执勤如同‘高空走钢丝’,一不小心就容易发生跌落。”安保小组的消防员说,“同时,我们在顶部执勤时间最长可达12小时,大风降温后对我们执勤人员的体能是极大的考验。一圈走下来,在零下几摄氏度的冬天也已是大汗淋漓,又冷又热。”
为此,安保小组为一线执勤人员送去了防寒保暖的衣物及装备,并要求每名执勤人员必须配备防坠落安全腰带,确保在顶层钢梁行走时的安全。
为鸟巢顶部织起一张“防护网”
执勤人员每天奔走在鸟巢顶层焰火阵地的钢梁上调研熟悉路线、布设消防器材、巡查重点部位。冬残奥会开幕式前,安保小组累计出动200余人次,实地踏勘巡视焰火阵地26次,确保了每名执勤人员能够熟悉掌握焰火阵地的基本情况。
在焰火装填前,安保小组第一时间梳理冬残奥会开幕式期间使用的焰火产品,对数十种焰火产品的化学成分、升空高度、落火情况和燃烧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为确保鸟巢顶部烟火燃放装置在装填过程中的稳定性,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力量进行全程看护,确保万无一失。
安保小组在鸟巢顶部焰火阵地还采取了一系列“防护网”级别的防控措施:推动国家体育场对鸟巢顶部东半幅区域的膜结构使用难燃防火材料进行苫盖,苫盖面积达2.2万平方米,最大限度确保顶部膜结构的安全;使用防火阻燃材料对鸟巢顶部灯具及线缆进行防护;在焰火阵地设置120具二氧化碳灭火器、55块灭火毯、6套背负式细水雾灭火器等应急处置器材,同时在焰火阵地预埋12个水枪阵地……日常巡查工作中,执勤人员对焰火阵地内的所有的消防设施进行逐一检查,确保每个消防设施完整好用。
离烟花最近却无暇欣赏
3月4日下午,安保小组成员早早地全部到位,执勤力量分成不同作战单元,全部值守到各重点区域,对重点部位不间断开展巡查看护。
大风天气对焰火燃放影响非常大,因为大风天气会增加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将焰火坠落物吹得更远,甚至有可能掉落至下方舞台区。虽然3月4日当晚的风力减弱不少,但安保小组仍不敢掉以轻心。
整个冬残奥会开幕式数小时的值勤期间,安保小组成员的精神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开幕式焰火燃放有两个波段,每个波段40秒,虽然时间很短,但每次焰火燃放他们都瞪大了眼睛,观察是否有燃烧的烟花掉落在顶部膜上造成危险,随时准备提起身边的灭火器和灭火毯进行处置。
“站在鸟巢顶部,我们可以说是离烟花最近的人,但我们却顾不上欣赏,普通观众关注的是在焰火惊艳的视觉效果,而我们只有一个关注点,那就是它燃放的安全。”安保小组的消防员说,“开幕式结束后,当电台中通报勤务结束时,我们这才放松紧张的情绪,顿时成就感和自豪感涌上了心头。为了这一刻,我们前期奋战119天的辛苦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