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局势、中美关系……王毅外长精彩答问,满满大国气场!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柳 杨萌 美编 琚理

2022-03-07 17:26 语音播报

热点

今天下午3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关于北京冬奥会、乌克兰局势、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等热点问题,王毅妙语连珠,这些话掷地有声!

关于北京冬奥会

在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冬奥会确实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自强、开放和包容的中国。

近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约170位官方代表出席了开幕式,他们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中国的支持。

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选择团结在奥林匹克精神之下,为深受疫情困扰的人们注入了希望,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不仅是体育的胜利,更是团结的胜利。

现在,各国运动员正在冬残奥会赛场上努力拼搏。我相信,冬奥期间汇聚起的团结与合作之光必将穿透阴霾和风雨,照亮人类携手前行的未来之路。

关于乌克兰局势

我们始终本着客观公正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表明主张。应该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原因错综复杂。解决复杂问题,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而不是火上浇油、激化矛盾。

要化解当前危机,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照顾当事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必须坚持通过对话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必须着眼地区长治久安,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

就防止乌克兰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提出六点倡议:

一是人道主义行动必须遵守中立、公正原则,防止将人道问题政治化;

二是全面关注乌克兰的流离失所者,帮助其得以妥善安置;

三是切实保护平民,防止乌境内出现次生人道灾害;

四是保障人道援助活动顺利、安全开展,包括提供快速、安全、无障碍的人道主义准入;

五是确保在乌外国人安全,允许其从乌克兰安全离开,并为其回国提供帮助;

六是支持联合国在对乌人道援助方面发挥协调作用,支持联合国乌克兰危机协调员的工作。

关于中俄关系

中俄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彼此最重要的紧密邻邦和战略伙伴。

中俄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关键的双边关系之一,中俄合作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中俄关系具有独立自主价值,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之上,更不受第三方的干扰和挑拨。

中俄关系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逻辑,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两国人民的友谊坚如磐石,双方的合作前景广阔。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险恶,中俄都将保持战略定力,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推向前进。

关于中美关系

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美方仍不遗余力地对中国开展零和博弈式的“激烈竞争”,不断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攻击挑事,接连在国际上拼凑打压中国的“小圈子”,不仅伤害两国关系大局,也冲击和损害国际和平稳定。

这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讲信誉国家所做的事情。

中国作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我们完全有权利采取必要措施坚定捍卫自身的正当权益。

大国竞争不是时代主题,零和博弈不是正确选择。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中美两个大国如何找到正确相处之道,既是人类社会没有遇到过的课题,也是两国必须共同解开的方程式。

双方应当重拾融冰初心,重整行装出发,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三原则”替代竞争、合作、对抗的“三分法”,推动美国对华政策重回理性务实的正轨,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的正道。

去年,美国打着“民主”的旗号举办所谓“民主峰会”,将世界上将近一半的国家排除在外,公然以意识形态划线,在世界上制造分裂,这本身就是对民主精神的践踏,再次举办这类峰会将是不得人心的。

人类文明的花园丰富多彩,各国的民主也应百花齐放。按照美国模式划定“民主标准”,这种作法恰恰是不民主的表现。

打着“民主”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只能使人民遭殃。唯我独尊不仅不是民主之义,而且还是民主之灾。

“印太战略”的真正目的是企图搞印太版的“北约”,维护的是以美国为主导的霸权体系,冲击的是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架构,损害的是地区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这股逆流与地区国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共同愿景背道而驰,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亚太是合作发展的热土,而不是地缘政治的棋局。中国始终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

对于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倡议,我们都表示欢迎;对于挑拨地区对抗、制造阵营对立的主张,我们都坚决反对。中方愿同各方一道,明辨是非,坚守正道,抵制“印太”对抗“小圈子”、共筑亚太合作“大舞台”,携手迈向亚太命运共同体。

关于中欧关系

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双方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基础上开展对话合作,将为动荡的世界局势提供更多稳定因素。

有些势力并不愿看到中欧关系稳定发展,编造所谓“中国威胁”,炒作对华竞争,鼓吹“制度性对手”,甚至挑起制裁和对抗。中欧双方对此都应高度警惕。

中欧合作历经几十年风雨,植根于坚实的民意基础、广泛的共同利益、相似的战略诉求,具有强大韧性和潜力,任何势力都不能也无法逆转。

我们将继续支持欧洲独立自主,支持欧盟团结繁荣。同时,我们也希望欧洲形成更为独立、客观的对华认知,奉行务实、积极的对华政策,共同反对制造新冷战,共同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关于东盟

中国东盟关系没有最好,只会更好。

中方愿同东盟国家一道,不忘维护稳定安宁的初心,秉持实现共同发展的使命,坚持互谅互让、互帮互助的邻里相处之道,推动双方关系像奔驰在中老铁路上的列车一样快速前行,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更好造福双方人民。

我们要做亚太稳定的守护者。亚太地区不是大国博弈的“棋盘”,东盟国家不是地缘争夺的“棋子”,而是促进地区发展繁荣的重要“棋手”。

我们将继续把东盟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坚定维护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架构,维护东南亚无核武器区地位,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支持以东盟方式斡旋地区热点问题,反对在本地区制造集团对立和分裂对抗。

关于中日关系

当前中日关系依然面临一些分歧和挑战,特别是日本国内总有一些人不愿看到中国快速发展,不希望看到中日关系稳定。在此,我愿向日方提出三点忠告:

首先是要不忘初心,把握好两国关系的正确方向。切实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原则和精神,践行“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相互支持对方和平发展”的重要共识,确保两国关系始终沿着和平友好的方向发展。

二是要重信守诺,维护好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历史、台湾等重大敏感问题事关中日的互信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希望日方在这些问题上恪守迄今所作的一系列郑重承诺,避免再给两国关系带来严重冲击。

三是要顺势而为,共同开创两国关系的广阔前景。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取代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冷战结盟、地缘对抗那一套早已不得人心。日方应顺势而为,而非逆流而动,不要为他人做火中取栗的事情,也不要走上以邻为壑的歧途。真正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日本应有的贡献。

关于中韩关系

中韩两国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友好邻邦。

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30年来,中韩关系经受了各种风云变幻考验,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

事实证明,中韩之间不是对手,而是利益交融、优势互补、潜力巨大的合作伙伴。我们愿同韩方以建交30周年为契机,弘扬友好传统,深化互利合作,更好实现共同发展。

关于半岛问题

半岛问题的“根”,在于朝鲜面临的外部安全威胁长期得不到消除,朝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018年以来,朝方采取了一系列旨在促成对话的积极举措,但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不符合各方已形成共识的“行动对行动”原则,导致本已严重缺失的朝美互信雪上加霜,也使得各种对话提议最终沦为空洞的口号。

下一步往哪里走,很大程度取决于美方怎么做:是真正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还是继续把半岛问题当做地缘战略的筹码?

呼吁美国采取实际举措解决朝鲜的合理安全关切,与朝方建立起基本互信,同时按照“双轨并进”思路和“分阶段、同步走”原则,不断推进半岛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中方愿意继续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作出应有的努力。

关于台海

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有着本质区别,两者没有任何可比性。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乌克兰问题则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国家之间的争端。有些人在乌克兰问题上强调主权原则,但在台湾问题上却不断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民进党当局拒不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企图改变两岸同属一中的现状,通过大搞“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歪曲台湾的历史,割裂台湾的根脉,到头来必将葬送台湾的未来。

美国一些势力为了遏制中国的振兴,纵容鼓动“台独”势力发展,挑战和掏空一中原则,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不仅会把台湾推向危险的境地,也将给美方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

海峡两岸历史同源,文化同根,同属一中。

台湾的前途希望在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于实现国家的统一,而不是依靠什么外部的“空头支票”。

“挟洋谋独”没有出路,“以台制华”注定失败,台湾终将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关于中印关系

总有一些势力试图在中印之间挑动矛盾,在地区之间制造分裂,但这种做法正在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反思和警惕。大家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像中国和印度这样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实现各自国家的发展和振兴。

中印人口加起来超过28亿,占全球三分之一。希望印方同中方一道,坚守“互不构成威胁、互为发展机遇”的战略共识,坚持增进互信,避免误解误判,彼此作相互成就的伙伴,不当相互消耗的对手,确保两国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前行,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大福祉,为地区和世界作出更多贡献。

关于南海问题

我们看到某些域外国家并不乐见“南海行为准则”达成,也不希望南海风平浪静,因为这将使他们失去插手南海、谋取私利的借口。

希望东盟各国能够看清楚这一点,共同抵制来自外部的干扰破坏。我相信,域外的逆流掀不起南海的风浪,外部的干扰挡不住地区合作的步伐。

关于中非关系

中国对非合作重信守诺,从不开“空头支票”。我们将大力弘扬“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同非洲国家一道,重点开展三项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对非抗疫合作。全面落实习近平主席向非洲提供10亿剂疫苗承诺,帮助非洲提升疫苗本地化生产能力,助力实现2022年60%非洲人口接种疫苗的目标。

二是促进中非务实合作提质升级。加快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九项工程”早期收获。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同非盟《2063年议程》对接,以实际行动支持非洲实现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推进“非洲之角和平发展构想”。中方已任命外交部非洲之角事务特使,愿与地区国家广泛沟通,为非洲之角和整个非洲大陆的和平与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关于阿富汗问题

美国从阿富汗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给阿富汗人民留下深重的人道危机,为地区稳定带来巨大的安全挑战。

当前阿富汗正处于由乱及治的关键时期,各方应当本着“阿人主导、阿人所有”原则,支持阿富汗人民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当务之急是同时间赛跑,加快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我们呼吁,立即解除阿富汗在美资产的冻结和各种单边制裁,无条件归还属于阿富汗人民的资产,避免给阿富汗人民造成“二次伤害”,帮助阿富汗熬过寒冬,迎接春天。中方已经第一时间向阿富汗伸出援手,将根据阿人民需求,继续追加新的援助。

关于中拉关系

拉美是一片充满希望和生机的热土,不是谁的“后院”。拉美人民需要的是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而不是强权政治、霸道霸凌。

中拉同属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发展振兴的共同愿望让“中国梦”与“拉美梦”紧紧相连。

中国将继续同拉美朋友一道,深化友谊,拓宽合作,积极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

关于中国共产党

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为党立名、为党正名、为党扬名是中国外交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的重要职责。

今年,我们将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为契机,继续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帮助更多外国朋友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

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钦佩,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秘诀。

国际社会看中国共产党的眼睛更加亮起来了,观察中国共产党的视角更为宽广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也更加深入全面了。

2022全国两会直通车

编辑:孟紫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