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参与翡翠“四大国宝”制作,与玉结缘竟是源于《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广燕

2022-03-17 20:29 语音播报

文娱

今年2月,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开馆展中,四件翡翠工艺品作为镇馆之宝亮相,包括山子《岱岳奇观》、花薰《含香聚瑞》、提梁花篮《群芳揽胜》和插屏《四海腾欢》。四件艺术珍品时隔多年重现展览,引来广泛关注。

开馆当天,59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奇铭也来到现场,细细端详展柜中的国宝。三十多年前,他曾参与《四海腾欢》的制作,雕琢云中祥龙。近日,记者专访崔奇铭,请他讲述那段难忘的经历与琢玉人生。

一份《北京日报》

让他与玉石结下不解之缘

“我走上和玉石打交道的路,其实是因为一张报纸。”崔奇铭说,爷爷喜欢读书看报,家里订了一份《北京日报》。1979年,崔奇铭初中毕业,“我清楚地记得,《北京日报》第三版登了一条广告,上面写着‘北京市玉器厂、北京珐琅厂、北京绢花厂、北京花丝镶嵌厂技校联合招生简章通告’。”因为喜欢绘画,他报考了北京市玉器厂技工学校。

当时的考试吸引了1000多人报名,竞争很激烈,初试过后只有400多人取得复试资格。复试又考了绘画、创作等科目,最后只录取了49人。崔奇铭如愿被录取,进厂后不久,他就被蔚长海师傅挑中,调入了北京市玉器厂平素车间的创新组。

1980年6月5日,《北京晚报》刊登了一则不寻常的“寻玉启事”——《宝玉何在》。玉雕艺人王树森解放初期曾见过翡翠原石“卅二万种”,一直牵挂其下落。报道刊发后很快传来消息,瑰宝得到了国家妥善保存,王树森喜极而泣,希望在有生之年施展才艺,造就惊世翠宝。

随后,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北京市玉器厂也逐级呈报,申请将翡翠原石制成大型工艺美术珍品。当时的轻工业部对北京玉器厂下达了创作任务,因该任务拟定于1986年完成,故有“86工程”之称。初入行不久的崔奇铭,即将参与人生中最重大一次创作。

北京市玉器厂技工学校师生毕业合影,后排左四为崔奇铭

毕生难忘经历

老中青三代匠人雕琢国宝

“86工程”由董文钟、王树森、高祥、王仲元、蔚长海、郭石林、张志平等大师主持,组织了四十余位优秀技艺人员进行设计、制作工作,崔奇铭跟随师傅郭石林,主要负责《四海腾欢》插屏的制作和资料整理工作。能够入选这一工程殊为不易。“当时玉器厂的崔万卷厂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选的是老中青三代精华。’”崔奇铭说道。

翡翠原石国宝分为四块原料,共重803.6公斤,均为稀世难得之材。创作者们多次到故宫博物院、泰山、大同、西安等地的文化古迹广泛收集资料,精心设计国宝造型。四块原料中,四号料是最轻的一块,大家提出了“红楼梦”“群仙祝寿”“五岳”等多种方案,最终确定题材为“云龙九现”,以绿色料雕琢出九条龙,以白色、青色等料雕琢出云、水、气,通过九龙穿云的画面象征中华民族的崛起。

资料图:崔奇铭(左一)跟随师傅郭石林(右二),与同事们共同制作国宝《四海腾欢》

“这块翡翠原料最薄处只有不到8厘米厚,要将其整料切成四片,在工艺上要求极为严格,”崔奇铭说,四片翡翠原料必须厚薄均匀,平整规矩。工程人员们为此创制了大型轨道切割机。切片后,又将翡翠接片处以手工磨边,保证其拼合后严丝合缝。

在师傅的带领下,崔奇铭参与了《四海腾欢》中龙的雕琢,其形象吸收了历代精华,既有唐代龙的苍劲有力,又有清代龙的丰满之姿。“因为切片后的原料很薄,所以雕刻时要十分小心,我刻画的这条龙又是正面角度,有一定的纵深,同时还要让其一趾、一鳞、一角都刻画细微。”

崔奇铭在工作室内创作

一生专注一事

“人磨玉,玉也磨人”

历经八年多时间,北京市玉器厂终于完成了翡翠“四大国宝”。1989年末,国务院发布关于嘉奖大型翡翠艺术创作集体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颁发给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唯一嘉奖。当在电视里看到这一消息时,崔奇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光荣。

遗憾的是,在国宝完成前的几个月,王树森老人与世长辞,享年72岁。虽然他在弥留之际仍念叨着“四大国宝”,但终究未能见到“86工程”竣工。“王老爷子最后身体不太好时,不像以往那样来得特别勤了,但仍然尽力会看一看正在创作中的国宝,为大家指点一二。”崔奇铭回忆道。

在参与《四海腾欢》的创作后,崔奇铭更坚定了要从事玉雕艺术创作的决心。老一辈匠人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他受益终身。他在玉雕创作上继承北派宫廷玉器的特色,同时融入创新理念。2006年,崔奇铭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2022年2月,崔奇铭站在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的《四海腾欢》前

20年来,崔奇铭带了40多位徒弟,他不但教徒弟绘画知识和雕刻技法,还传授前辈制玉做人的风范。崔奇铭对玉石的热爱也传递给了儿子崔楠,“他从小就对各类石头有浓厚的兴趣,大学系统地学习各种宝石的鉴别方法,如今一边学习玉雕技艺,一边继续在宝石鉴定领域深造。”连2岁的小孙子,也被取名“小石头”。

“我从事磨玉工作已过四十年,在我的大半生里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相玉、磨玉。”崔奇铭说,人磨玉,玉也磨人,琢玉亦是琢人生。


编辑:金力维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