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景丨“快雪时晴”云暖春更浓
2022-03-21 11:4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雪后的园林,水边的楼阁。”《瑞鹤仙·赋梅》有言梅花在冰雪中“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南宋词人辛弃疾对家国伤逝和感怀之情在这样的意境中流淌。

文人总用雪景山水描摹荒寒与玄深的意境。不论托物以言志,还是摹景以抒情,是画作中的景致或是遥远的仙境、或是离别的故土、亦或是眼下生活的小确幸。

古往今来的雅士对“雪”山川的钟爱从未消减。无论在视觉体验还是情感寄寓上,它所传达出的内容更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冲击力。

古代士大夫以考取功名施展抱负为人生理想,读书自然是一件不需要分时间和季节来做的事,一场大雪后,难得的安宁时刻,放下寻梅的雅趣,得以“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 明代画家萧云从《雪岳读书图》局部

图片来源 珍宝馆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雪景山水中,小小的屋舍深掩在崇山叠峦、银妆铺遍的天地中,读书人的时空仿佛与冰雪一同凝固,唯有纸如雪白,唯有树近墨黛。

△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图片来源 珍宝馆 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当年以“大雪初晴时以愉快心情对亲朋友人的问候”的心情,创作《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全文仅4行28字,被誉为“二十八骊珠”,行笔流畅,圆劲古雅,意致悠闲逸裕,在妍美中又有厚重之感。

△ 元 赵孟頫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图片来源 珍宝馆 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 赵孟頫 《雪晴云散帖》

图片来源 珍宝馆

《快雪时晴图》描绘了雪霁后的山中之景。高山上留有积雪,天边处有一轮红日,横带一抹红霞,生动表现出雪后初晴时明朗秀美的景象。

△元 赵孟頫仿写王羲之法帖“快雪时晴” 赠给晚辈画家黄公望

图片来源 珍宝馆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元代画家黄公望《快雪时晴图》局部

图片来源 珍宝馆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依照赵孟頫“快雪时晴”的意韵绘成了这卷画,配在原书之后转赠莫景行。

△ 元代画家黄公望《快雪时晴图》局部

图片来源 珍宝馆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纸快雪时晴,从东晋到元,是文人心中不息的烟火。此中意蕴隐于竖、钩、挑的力道之中,也在皴、擦、染间赋予水墨山川或浓或淡的精彩。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认为是仅次于《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被古人称为“天下法书第一”。

△ 在中国园林博物馆的中国园林文化厅中,观众便可透过古朴的《三希堂法帖》拓片,见文人的古典风韵,笔法流利秀美,展现悠闲逸气。

文人雅士们在避世的清闲园居生活中,追求隐逸和恬静生活,并用书画艺术展现其生活情趣与真实情感,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

2022年迎春里的最后一场雪,让步移景异的园林更显诗意。雪后园林,清寒静谧,古朴雅趣。下次再见雪后园林,待霜叶满天时佳约可期。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座文化艺术宝库。无论诗歌、绘画、书法,还是茶道、琴曲、戏剧,在中国古代多以园林为舞台。亭台楼榭之中可抚琴可作诗,可吟诵弹唱,可笔墨雅集,古典园林与古典艺术和谐共生。

温馨提示

请您提前预约参观门票。由于馆内停车场车位有限,请配合现场工作人员的引导,耐心排队等候入场。如馆内停车位已满,可选择附近车位充足的停车场进行车辆停放。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请您遵守国家有关预约、错峰、限流、验码、测温等防疫规定,服从工作人员引导,感谢配合。

请您注意防护安全,科学佩戴口罩,保持一米间距,文明安全赏花踏青。


作者:

中国园林博物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