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2 09:47
3月21日,中华遗嘱库正式发布《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对入库的22万余份遗嘱进行不同维度分析对比,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九年期间,遗嘱订立者不断趋于年轻化,“90后”的遗嘱财产类型甚至出了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游戏装备等“虚拟财产”。
“80后”订立遗嘱出发点是未雨绸缪
人到老年才立遗嘱的传统观念正在改变,遗嘱订立者的年轻化趋势正在逐年显现。九年间,中华遗嘱库在全国设立了60余个服务中心。截至2021年年底,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了22万余份遗嘱,目前已生效遗嘱共计4707份。从数据上看,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步下降至68.59岁。
“80后”的遗嘱保管数量从2017年的73份,上涨至2021年的982份,五年间增长近13倍。截至2021年年底,“90后”立遗嘱总人数达到1204人,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0%。
42岁的丁女士是一名单亲妈妈,唯一的儿子今年17岁。她表示,考虑到自己以后有可能再婚,为了防范再婚带来的财产风险,决定订立遗嘱,将自己的财产留给儿子,以防财产外流。
通过分析发现,“80后”人群订立遗嘱,都是属于家庭内部无纠纷且本人身体健康,订立遗嘱的原因多是“未雨绸缪”、“避免财产下落不明”、以及“照顾家人”。
针对“80后”人群订立遗嘱数据暴涨情况,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表示,与新冠疫情有一定关系,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肩负着家庭、社会巨大压力,背后的家庭关系和利益格局更加多元,使得他们不得不思考及早订立遗嘱。
“90后”、“00后”遗嘱中出现虚拟财产
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2021年订立遗嘱人群中,“00后”共有223人,近一年增长了14.42%。根据分析,“00后”人群订立遗嘱主要处分的财产以“银行存款”、“虚拟财产”为主。陈凯表示,“00后”订立遗嘱的人群,年龄普遍在18-20周岁间,他们基本上是大学在读生,有部分是刚刚踏入社会工作不久。这部分人群遗嘱中出现了游戏装备、游戏帐号等虚拟财产。
另外陈凯分析,随着社会观念不断改变,以及遗嘱订立知识的普及,是遗嘱订立呈现出年轻化的原因之一。年仅21岁的王先生此前从新闻中获知,丈夫去世后,银行卡里的存款无人知晓。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怎么能够避免卡里的钱由指定人继承?王先生最终选择用订立遗嘱的方式消除顾虑。
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年满16周岁、并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才可以订立遗嘱。截至目前,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最小年龄者是17周岁。
离婚离异人群是订立遗嘱的“刚需人群”
2021年国庆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位于西交民巷73号的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一服务中心内,一位前来咨询遗嘱订立的梁女士,偶遇了正处在“离婚冷静期“的丈夫。
原来,梁女士和丈夫张先生到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离婚手续。得知2021年初实施的《民法典》规定,两个人需要经过30天的冷静期才能正式办理离婚手续。
梁女士咨询律师后获知,在离婚还没办理完成的情况下,一方发生意外,配偶可继承到自己的遗产,于是她第一时间来中华遗嘱库询问如何订立遗嘱。巧合的是,丈夫也由律师陪同来咨询。
白皮书数据显示,中青年订立遗嘱人群中未婚、再婚和离异比例相对于60周岁以上人群高出许多。再婚人士订立遗嘱比例五年间呈现出小幅上升趋势,从8.24%上升至10.46%;离异人士比例逐年上升趋势明显,从7.53%上升到11.82%。
“家庭情况复杂的人士,为了避免自己财产损失,选择来咨询订立遗嘱的人也比较多。”从数据看,说明离婚离异人群依然是订立遗嘱的“刚需人群。” 陈凯说。
遗嘱是否入库 即日起可上网免费查询
遗嘱订立者去世后,家人如果不知道遗嘱的存在,或者司法机关没有找到遗嘱,可能导致遗产分割出现违背遗嘱人意愿的情形。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中华遗嘱库在成立之初就向社会提供遗嘱查询服务。为进一步方便更多人办理遗嘱查询业务,中华遗嘱库从2022年3月21日起,正式向社会推出“遗嘱在线查询”免费服务。
目前遗嘱在线查询系统可以从两个端口登录,中华遗嘱库的官网和中华遗嘱库公众号。该线上查询服务推出后,未来遗嘱人本人、继承人,可通过线上查询遗嘱内容、以及申请办理提取遗嘱原件,随时可以查看办理进度,节省时间。同时,未来法院、公证处、房管部门等单位在办理与中华遗嘱库遗嘱相关案件时,可直接通过线上查询方式实现,节省办案资源。
陈凯介绍,根据有关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规定。首先,只有遗嘱人生前指定的人才有权查询遗嘱内容。一般人只能查询自己的遗嘱,以及自己作为继承人的遗嘱。第二,查询他人的遗嘱,须提供遗嘱人的死亡证明。也就是说,遗嘱人去世前,只有遗嘱人本人可以查询自己的遗嘱,其它任何人都不得查询。第三,查询系统采取了严格的隐私防范措施,包括人脸识别等技术的运用,防止冒名顶替,同时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例如系统并不采集人脸识别数据,仅进行比对等,切实保护当事人的个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