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拾零 | 如果有一种情难以忘却,那就是冬奥情!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吴栋

2022-03-25 17:52 语音播报

冬奥

如果有一种情难以忘却,那就是冬奥情!

2022年3月16日,延庆冬残奥村正式闭村了。“雪花,雪花,开在阳光下。”和开村时一样,村里飘起了雪花,伴着淡淡的阳光,纷纷扬扬,给这场告别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应景的句号。回首望去,似乎还没有结束,好像又结束了,作为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场馆运行团队人事经理的我难说再见。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0年5月,我开始接触冬奥;2020年11月,正式调入北京冬奥组委奥运村部负责餐饮服务保障;2021年3月,开始统筹延庆冬奥村人员管理相关工作;2021年6月,到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集中办公担任运行团队人事经理。本是理科生,学了国际政治,进修了公共管理;干了交通,转行纪检,兼职共青团工会;主攻冬奥餐饮,做过行政,最后做了人力资源。这就是我充满“趣味”的转行。

结缘体育,是冥冥中的安排。大学期间,我先后参与了2011年首届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担任随队志愿者、首届世界智力精英运动会担任赛事服务志愿者等多项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获评国际关系学院“十大志愿之星”。还记得在颁奖典礼上,北京市体育局的一个领导说,“好像在哪里见过你”,是的,当时我已经成了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常客”。

每一次赛事都让我感动难忘,尤其是中国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场景,常常让我激动雀跃、热泪盈眶。“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交相辉映,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也深深的影响着我之后走过的路。从大学开始与体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体育的独特魅力一直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延续至今。

百年前爱国主义教育家张伯苓的“奥运三问”,振聋发聩,“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之后,北京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双奥城市”。北京冬奥会是我国在重要历史节点上举办的一场重大活动,也是一次重要的主场外交。经历了2020年、2021年的艰苦抗疫,世界格局加速演变,目光不约而同投向中国。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新坐标,2022年北京冬奥会就是我们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的一个新契机。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时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能够负责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的人事工作,能够亲身参与冬奥筹办,我倍感自豪和荣幸,同时更肩负着重要使命,我也相信这是最好的安排。

冬奥路上无怨无悔

还记得第一次召开人事经理工作会时,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领导曾讲到,人事工作最重要的两点,一个是必须讲原则讲政策,第二个是公平公正。之前虽然接触过人事工作,但是确实没有单独负责过,对于这两句话没有太深的体会,只能牢牢记在心里。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坚信能把这个任务完成好。

从2021年3月份团队开始组建,我就意识到团队所处位置的特殊性,积极与冬奥组委相关部门、延庆场馆群、属地政府等单位进行对接协调,争取理解支持和各方面保障。负责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人事工作的一年多时间,作为所有场馆里边年龄最小的人事经理,始终以“信念坚定、凝心聚力、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目标,以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工作团队为目标,认真做事,诚心待人,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回头来看,更加理解了前边两句话的深刻含义,也可以挺直腰板地说,我做到了。

思想是根本。做好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记职责使命。加强思想建设,坚持关口前移“治未病”,认识统一是做好后续所有工作的基础,在工作人员入职座谈会、全员会议、相关培训中,我多次在政治思想、责任担当、工作纪律等方面提出具体管理要求,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性提醒,使思想认识的要求,潜移默化,入心入脑。同时,制定团队工作人员场馆和岗位培训方案和实施大纲,分四次集中培训、百余次专题培训,实现了全业务领域P、V、C等各类人群全体人员培训的系统化、全覆盖。所有业务领域、所有工作人员思想认识实现了高度一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形成了干事创业、遵规守纪的良好团队氛围,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和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完美体现。

管理是保障。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和铁的纪律。结合场馆运行实际,我多次与各个业务领域沟通了解工作任务量、人员需求量,自2021年2月启动,至2021年12月基本定稿结束,历时11个月,对人员计划持续进行调整,使团队人员编制更加科学精简高效,为团队整体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和需求,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完成285名P类人员调配工作,以精准调配实现了人岗高度匹配。以人员基本素质条件为基础,严格按照人员岗位计划,分六个批次完成了全部P类人员团队职务任命,进一步明确了人员职责,有力保障和推动了工作落实。协调工作人员餐饮、住宿、交通、医疗等相关事宜,强化工作人员管理,加强巡场检查和提醒,做好转换期人员移出和调整,督促工作人员加强自我管理,坚决守好工作人员疫情防控底线,实现了工作人员“零感染”、“零脱环”、“零事故”的最终目标,夯实了团队根基。

关怀是基础。人事团队是工作人员报到最早接触的部门,大家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人事团队,我们也全力做好大家的“贴心人”。运行期间,我们制作发放工作人员生日慰问信、春节工作人员家属慰问信和人事团队工作感谢信,设计推送《每日冬语》简报51期,精美的设计,温暖的话语,让大家感受到了来自团队的关怀;完成9批次5800余件慰问物资和36.2万只口罩接收和发放,把组织的关怀送到每名工作人员手中;在工作人员亲属病重、离世等情况时及时关心关爱,迅速协调离京报备手续;加强闭环工作人员心理建设,关注关心心理变化,开展心理疏导、情绪管理、闭环经验介绍等方面培训和分享,让每个人都能高兴愉快工作;充分做好沟通疏导,当团队成员闹了矛盾、个别人员抱怨时及时介入,当好“和事佬”,帮助大家讲清纪律、解开疙瘩、卸下包袱,全身心融入到团队和工作中;赛事结束后,设计纪念证书、感谢信,提升工作人员自豪感、荣誉感,让冬奥感情得以延续。既严格做好规定动作,纪律严明,边界清晰,也做好特色活动,润物无声,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包容性和人文关怀。

感恩与感动

2020、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两年,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思考,带来了太多感慨,我们国家也经历了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

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举办期间,一方面全球新冠疫情持续发展,国内多地接连出现病例,如何在疫情发展状况下确保冬奥会成功举办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赛事筹办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两手硬,全面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所有同志通力合作,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取得了赛事筹办工作的圆满成功,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国形象和大国担当,这无不得益于我们伟大祖国的制度优势。

冬奥会开幕式上,伴着悠扬的乐曲《我和我的祖国》,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各民族的100多名优秀代表传递着五星红旗时;当国旗升起,《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时,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生在长在这样一个国家,我无比自豪骄傲。筹办过程中我们的工作虽然有困难、有艰辛,但是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胜利了。

2021年3月开始,从北京市中心陆续到延庆工作,往返近二百公里。妻子工作很忙,经常也是加班加点,孩子年龄比较小,工作期间多亏了父母一直帮我照顾家庭,他们的身体也不是很好。一家人都很支持我,做我最坚强的后盾,都觉得能够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是一次为国出力的难得机会。

作为运行时间和闭环时间最长的场馆之一,自2022年1月22日到3月22日,61天1464小时闭环管理,每天24小时运行。每一名工作人员都不容易,都是英雄,感谢每一个人的付出。感谢程红村长、每一名场馆领导、每一个工作人员,对于我的关心、指导、包容和帮助,对人事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每件事情,每个场景,每分每秒,我都深深记在心里。

如果有一种情难以忘却,那就是冬奥情。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标相聚在妫水河畔、海陀山下。虽然我们没有像运动员一样在赛场上拼搏,但我们努力做好冬奥期间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维护好冬奥村这个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让各国和地区运动员感受到我们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文明礼貌,这是属于我们的骄傲。

感恩伟大的祖国,感谢伟大的人民。我们经受了历练,承受过压力,感受过成功,受过委屈,流过泪水,无怨无悔。春暖花开了,所有的美好都如约而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同举杯,共庆祝,不说再见,战友们!

连线延庆

编辑:孔宁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