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轨道交通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持续优化运营组织,着力推进地铁与铁路枢纽、地面公交、慢行系统等融合发展,轨道交通网络运行效率和运营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今天是“治堵大家谈”第259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服务管理部部长张文强、资产维护管理部总监李宇杰、创新研究院基础设施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白文飞做客直播间,介绍2022年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服务工作的思路和重点任务安排。
欢迎持续关注每周三早间7:30—9:30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治堵大家谈”专题节目,我们一起为北京的交通综合治理出谋划策!
“超常超强”措施成效凸显
轨道交通网络运输效能大幅度提升
“超常超强”,简单来说就是按照全网客流在各线路不同时间、不同方向、不同区段的分布特征,精细化编制列车运行方案和网络化列车运行图,采取大站快车、越行快车、压缩站停时间等措施,将运力与运量精准匹配。经过大量努力,目前,早晚高峰期间,一些车站的地铁列车实现一辆进站,另一辆在不远处等待进站,几乎首尾相接,这种运营方式放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超常超强”措施的成果。
2020年以来,北京地铁公司先后编制实施13条线路(1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北段、9号线、10号线、13号线、15号线、昌平线、八通线、房山线、亦庄线)“超常超强”列车运行图。2020年,10条线路的最小列车运行间隔达到2分钟,1号线、5号线、9号线、10号线等4条线路的最小列车运行间隔甚至达到1分45秒,大幅度提升了轨道交通网络运输能力,最大程度降低了高峰小时列车满载率。2021年,北京地铁公司继续优化“超常超强”运力投入,6号线、10号线最小运行间隔分别缩至1分45秒、1分40秒,运力分别提高14.3%、5%,网络整体运输效能进一步提升。
助力绿色出行
北京地铁公司持续优化运营服务
2021年,北京地铁公司开通11号线西段等5条新线(段),公司运营总里程达到538公里。同时,持续动态优化15条既有线路列车运行图,核心区5条线(1号线、2号线、5号线、6号线、10号线)保持2分钟运营间隔,10号线实现最小行车间隔100秒,1号线与八通线实现跨线运行,乘客通行效率大幅提高。所辖线路全年客运量24.8亿人次,占全市轨道交通总运量的81%、公共交通总运量的46%,为缓解交通拥堵、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北京地铁公司将聚焦轨道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网络整体运输能力和服务基础建设,推动运营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其中,在运力提升方面,将进一步优化“超常超强”运行措施,精准投放运力,提高瓶颈线路的运输能力。在服务智能化、便捷化方面,将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综合智能服务平台”功能,实现智能双语客服、线上服务预约、以及站内外一体化导航功能,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同时,优化乘客服务中心功能,在部分重点车站实现线下招援服务、车站信息智能查询功能,为乘客提供信息咨询、乘车帮扶、信息推送等服务。推动实施标志标识、PIS系统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加强乘客信息的动态调整、实时发布。
“一网运营”“多网融合”“站城融合”
继续推动首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北京地铁公司将坚持以既有线网优化提升为抓手,聚焦城市轨道交通“一网运营”,深入探索构建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多网融合”,推动实现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融合协调发展。
“一网运营”方面,将推进研究投资少、见效快的既有线网优化提升项目,成熟一项,实施一项,力争尽快落地。包括优化 1号线与八通线跨线运行的行车组织,推进昌平线等4条线路综合提速示范工程前期研究,加快推进全网检修资源网络化共享工程建设等。“四网融合”和“多网融合”方面,将优化2号线、9号线等与铁路接驳线路的运行时间和运力配置,实现与铁路客流衔接匹配,方便旅客出行。并推动与铁路枢纽、地面公交、慢行系统的“多网融合”,缩短接驳换乘距离,提升换乘便捷性。
此外,北京地铁公司还将积极配合推进“站城融合”。全面梳理车站出入口设置现状,研究优化与周边建筑的衔接,配合推进通州北苑站出入口改移示范工程前期研究。按照“基础条件好、整合需求大、商业价值高”的原则,分类分批研究增设便民服务设施,为乘客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和文化服务。加大对环球度假区、五棵松等城市地标性消费中心的运力服务保障,动态优化调整1号线、2号线、7号线等线路运力和运营时间,更好地满足夜间消费乘客的出行需求。
开展智慧地铁建设
将打造全国首条全场景化
“智慧地铁”示范线路
2020年,北京地铁公司发布《首都智慧地铁发展白皮书》。近年来,北京地铁公司坚持以《首都智慧地铁发展白皮书》为指引,以国家重大课题为依托,围绕实现首都轨道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持续推进轨道交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一方面联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成功申报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了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架构研究、智慧车站及智慧车辆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首都机场全线“北斗+5G+空间数字化”的时空基准体系建设等,并计划将首都机场线打造成为全国首条全场景化的“智慧地铁”示范线路。另一方面重点围绕智慧地铁、降本增效、“四网融合”等迫切需求,积极开展科技研发规划和项目布局,凝练了不少以数字化应用为主的科研项目。比如,针对6号线智慧列车、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基础设施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开展了全方位的技术攻关,目前各项科技项目管理及重大研发工作均按既定目标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