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老北京的城门
2022-04-11 09:5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老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经明清两代改建发展而成的,城门有“内九外七”之说。“内九”是指内城有九座城门,即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外七”说的是外城有七座城门,即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

内城城门

明洪武元年(1368)八月,徐达攻克元大都,之后将北城墙南缩五里。元大都光熙门、肃清门、安贞门、健德门俱废,新建的北城墙设德胜门和安定门。

永乐十七年(1419)十一月,将南城墙南移二里。原南城墙的丽正门、顺承门、文明门也向南移。将东城墙崇仁门改为东直门,西城墙和义门改为西直门。

正统元年(1436)十月,始建京师九门城楼。正统四年(1439)四月修造完工,将丽正门改为正阳门、文明门改为崇文门、顺承门改为宣武门、齐化门改为朝阳门、平则门改为阜成门,而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名称仍旧,北京内城九个城门名称由此而定。

正阳门(托马斯·查尔德 摄)

正阳门 民间俗称前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它不仅是一座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性建筑,而且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礼仪制度和建筑艺术的形象体现。正统四年(1439),加筑箭楼、左右闸楼,形成瓮城,为老北京“京师九门”之首。

宣武门(奥斯瓦尔德·喜仁龙 摄)

宣武门位于北京内城城南垣西侧,元代称顺承门。明永乐年间拓宽元大都城,城门南迁至此。正统元年(1436)重建城楼,增建箭楼、瓮城。清代刑场设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囚车经常从此门出入,故称死门。1920 年拆除箭楼,1927年拆除瓮城。

阜成门(西德尼·戴维·甘博 摄)

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南侧,元代称平则门。明前期加固城垣,改城门为砖砌筒壳式。门外有正方形瓮城,瓮城北城墙设门,西城墙正中设箭楼。元明清三代,自门头沟开采的煤都要经阜成门进入京城,故有“煤门”之称。为此,城门劵洞内曾镌刻一支梅花,称“阜城梅花”。1935年拆除阜成门箭楼,城台开辟劵门。

西直门(西德尼·戴维·甘博 摄)

西直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北侧,元代称和义门,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正统四年(1439)城门楼修成,城门外有正方形瓮城。明末,李自成由此进入北京城。乾隆五十四年(1789)曾大修西直门城楼、箭楼,光绪二十年(1894)修西直门至颐和园之石路,同时修缮西直门城楼。由于清代皇宫的饮用水来自京西玉泉山,通过西直门运进皇宫,故京城百姓将西直门称为水门。清代皇室去圆明园、颐和园等西郊御苑皆经此门。

德胜门(奥斯瓦尔德·喜仁龙 摄)

德胜门 位于北京内城北垣西侧。元代称健德门。洪武元年(1368),徐达攻入大都,改名德胜门,取“旗开得胜”之意,后随内城北垣南移。正统四年(1439),建箭楼,加筑瓮城。康熙十八年(1679)京师大地震后重修。明清两代大军出征都出此门。1921年拆除城楼。

安定门(西德尼·戴维·甘博 摄)

安定门 位于北京内城北垣东侧,元代称安贞门,明将徐达攻入大都后取“天下安定”之意,改名安定门。后随内城北垣南移。明清时期,无论是抵御还是征讨的军事,回师必由安定门进城。民国初年修环城铁路时拆除瓮城。

东直门(西德尼·戴维·甘博 摄)

东直门 位于内城东垣北侧,元代称崇仁门。此门多走运木料的车,俗称木门。正统元年重建城楼、箭楼、闸楼,并修正方形瓮城,正统四年(1439)竣工。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于东直门外建水关。管理进京货物。嘉庆三年(1798)曾修建城楼。1915 年因修筑环城铁路,瓮城、闸楼被拆除。1927 年箭楼被拆除。

朝阳门(奥斯瓦尔德·喜仁龙 摄)

朝阳门位于内城东垣南侧,元代称齐化门。朝阳门在明清两代为京城运粮之门,漕粮从南方运至东便门外大通桥,再陆运至朝阳门内各粮仓。康熙三十六年(1697)于朝阳门增设水关,故朝阳门外护城河又称运粮河。朝阳门素有“朝阳谷穗”之称,其券洞内侧墙上镶有一块“谷穗”石刻。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朝阳门最先被攻破。1915年,朝阳门瓮城因修建环城铁路被拆除。

崇文门(奥斯瓦尔德·喜仁龙 摄)

崇文门 位于北京内城南垣东侧,元代称文明门,建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俗称哈德门、海岱门。明永乐年间拓宽元大都城,城门南迁至此。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毁箭楼,次年八国联军中英军拆掉崇文门瓮城闸楼及瓮城西北角的关帝庙,并打通瓮城东西墙,将火车从永定门外马家堡引至城内。

外城城门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月,为防瓦剌骑兵南下侵扰,开始兴建外城。原计划除利用元大都北城墙外,东、西、南三面皆向外扩展,但因工程浩大,财力不足,同年十月,只筑成南面外城与内城抱接,形成“凸”字形轮廓。嘉靖四十三年(1564)正月,外城永定门等 7 个城门的瓮城全部增筑完成。由此北京老城轮廓基本确定。

《明史·地理志》:外城城门“正南曰永定,南之左为左安,南之右为右安;东曰广渠,东之北曰东便;西曰广宁,西之北曰西便”。城门命名以期望安定与和平为主旨。

永定门(奥斯瓦尔德·喜仁龙 摄)

永定门明清时期北京城外城墙的正门,位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北京外城7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是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行要道,也是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南端起点。永定门的建造跨越明清两朝,历时200 余年。初时只有城楼,后增建瓮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开始又增建箭楼,重修城楼和瓮城,如此终成后世照片中之形制。最早被称为正阳外门,嘉靖四十三年(1564)改名永定门,寓“永远安定”之意。

右安门(奥斯瓦尔德·喜仁龙 摄)

右安门 位于外城南垣西侧,因此又称南西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加筑瓮城。清中叶至民国初期,右安门一带花木繁盛,风光秀丽,成为京城文人游春赏秋的处所。

广安门(奥斯瓦尔德·喜仁龙 摄)

广安门 位于外城西垣正中偏北,始称广宁门。箭楼为乾隆十五年(1750)后增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广宁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后为规避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之讳,改名广安门。

西便门(奥斯瓦尔德·喜仁龙 摄)

西便门位于外城北垣西段偏东。规制较低,是为方便居民出入京城而修,因建筑外城财力不足而草建,故称“便门”。

东便门(奥斯瓦尔德·喜仁龙 摄)

东便门位于外城北垣东段偏西。嘉靖四十一年(1562)添建瓮城。东便门与西便门一样,城楼、箭楼、瓮城等建筑在北京诸城门中最简陋、最矮小。

广渠门(奥斯瓦尔德·喜仁龙 摄)

广渠门 位于外城东垣正中偏北,俗称沙窝门,是北京城东的重要战略要塞。嘉靖四十三年(1564)增建瓮城。崇祯二年(1629),袁崇焕率部与后金军激战于广渠门外,取得保卫京师的广渠门大捷。乾隆十五年(1750)增建箭楼。1917 年,为纪念袁崇焕,在广渠门内南侧的龙潭湖畔修建袁督师庙。20世纪30年代,广渠门城楼、箭楼被拆除。

左安门(奥斯瓦尔德·喜仁龙 摄)

左安门位于外城南垣东侧,俗称江擦门,与右安门东西相对。嘉靖四十二年(1563)增建瓮城。20 世纪30 年代,城墙、箭楼被拆除。


作者:

北京市方志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