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7 17:30
2022年1月25日,“何以中国”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套,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石器、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善本、印章等类别(受展厅环境限制,大部分纸质和丝织类文物为复制品),包含何尊、长信宫灯、藏文《四部医典》等声名远播的国宝重器。
在众多的展品中有一件来自山东博物馆的汉代画像石--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这件画像石是山东博物馆众多的画像石中的明星展品,也是全中国汉代画像石中极具代表性与标准性的文物。
这方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曾经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第15期以“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溯源定本”担当出境,也在《国家宝藏·展演季》中由山东博物馆专职副书记卢朝辉相携出现。
《如果国宝会说话》纪录片
《国家宝藏·展演季》
依据山东博物馆专家李宁、宋爱平的文章《儒道先师的交流与对话——山东博物馆藏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中著述,山东博物馆目前馆藏8件有孔子见老子画像题材的画像石,“何以中国”展中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则是这8件中唯一的一块有明确榜题的画像石,因此这件画像石为其他画像石的画面内容断定提供了标准的参考。
关于这块画像石的来历,《中国文物报》1998年10月14日第三版刊载了山东汉画像研究泰斗蒋英炬先生的文章《晏子与孔子见老子同在的画像石》,文中指出“此石是清末、民国时期原山东省立图书馆金石保存所蒐集的,60年代中期移至山东省博物馆保存,其图像未见有著录。”台湾学者邢义田先生编著的书籍《画外之意: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在篇文《山东博物馆藏疑出嘉祥的孔子见老子画像》中也提到“其中有一方孔子见老子画像从不见于著录。”蒋英炬先生的文章详细考证了画像石上的题记内容,辨识出了“案子”的题记,并认为这就是“晏子”,文末也提及友人邢义田先生的来函询问。
这方画像石确实未见于早期的著录,对其来历仅能通过画面的雕刻技法--减地平面线刻(又称凸面线刻)以及画面的内容来判断其制作风格,并初步确认其出自嘉祥。
《山东文献集成》第4辑第50册中收录了王献唐先生在1941年9月23日撰写的稿本《汉画石刻忆录》。其中详细罗列了回忆中的各方画像石的情况。稿本中提到:“嘉祥汉画二石,民国十年左右出土,初藏济南王氏,二十六年归山东图书馆,画作孔子见老子及诸弟子象,有题署极精,各书未著录。”
山东博物馆馆藏的8方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中有5方来自原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已合并至山东博物馆),这5方都是建国后发掘征集的。剩余3方中的1方是2005年长清大街村考古发掘的。其余2方则是建国前山东省立图书馆(附设金石保存所)的藏品。这2方原山东金石保存所的画像石中具有“题署极精”的则只有“何以中国”展上的这件画像石。而且王献唐先生在《汉画石刻忆录》中提到的是“嘉祥汉画二石”,山东博物馆库房中还存有另一方与此“孔子见老子画像石”风格极为相似的画像石,邢义田先生在《山东博物馆藏疑出嘉祥的孔子见老子画像》文中对这两方画像石做了拼接,认为这是同一块画像石断裂为两方。
因此,如果排除其他可能,这方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就是王献唐先生提到的“嘉祥画像二石”中的一石,1921年左右嘉祥出土,1937年归当时的山东省立图书馆,建国后拨交当时的山东省博物馆(2010年新馆建成,改名为山东博物馆)。
汉画像(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铜镜等画面)中孔子见老子画像的解读,各方专家依据史料及汉画像解读出很丰富的内容,各种文章多会引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记述: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正如《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片尾的解说词所说“孔子和老子,儒家、道家,他们的哲思就像两条河流,它们交汇,它们奔腾,它们也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时刻都在发生着,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
“何以中国”展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是这样,观展不只是与千年中华文明的相遇、与“中国”的相遇,也是与自己的相遇、与自身华夏血脉的共鸣。而这件展出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故宫博物院还有与家乡至亲的相遇。
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1957年(《文物参考资料》上记述如此,故宫博物院网站上记述则为1958年,也许是拨交与入库的时间差异)“接收山东省博物馆拨交的汉画石刻7方、北魏造像1躯。”
北魏造像1躯是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的造像碑。目前在故宫博物院雕塑馆展陈。
(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7方汉画石刻则分别是依据天干刻有“画像甲”至“画像己”的6方画像石以及1方“二桃杀三士门楣画像石”。其中画像甲为朝拜家居图门楣画像石,画像乙--朝拜出行图画像石,画像丙--朝拜车马人物图画像石,画像丁--朝拜狩猎图画像石,画像戊--孔子见老子庖厨图画像石,画像己--周公辅成王庖厨图画像石。
(二桃杀三士门楣画像石拓片,摘自《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雕塑编》)
这7方石刻与“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同来自山东,而且都在山东省立图书馆(遐园)、山东省博物馆保存展览过,也见证了筚路蓝缕的山东省图书馆与山东博物馆的历史。
“画像甲”至“画像己”6方画像石,以及目前暂不可考是否还存在的“画像庚”、“画像辛”、“画像壬”、“画像癸”4方画像石,这10方画像石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时任山东提学使的罗正钧先生从日本人手中出资截留,罗正钧先生是山东图书馆(金石保存所)的创建者,截留下来的这10方石刻先存济南的贡院,1909年转存至在大明湖遐园建成的山东图书馆。罗正钧先生留有跋题刻石,提到“汉代画像存于山左者尚多,山厓屋壁间往往见之,然历世已千有余年。后之人其亦爱护之也。”
“画像甲”至“画像己”6方画像石从1908年至1957年的49年时间一直在济南存放,见证了山东文博两大机构(山东图书馆为山东省图书馆的前身,金石保存所则为山东博物馆的前身)百年辉煌与艰辛历史的半数历程。
1909年罗正钧先生发出檄文至嘉祥县令吴蔚年,搜罗县内汉画像石,共求得27方,其中10方转运至济南遐园金石保存所,加刻榜题“画像一”至“画像十”。这10方画像石存山东博物馆,并在一层汉代画像艺术展厅展陈其中的8方。8方中刻有榜题“画像九,出嘉祥洪家庙”的画像石则是上文提到的来自山东金石保存所的另一方“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图片来自山东博物馆网站)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故宫相遇的至亲不只是这7方画像石和佛造像碑,还有一件孔子见老子画像的拓片。
画像石拓片,纵:38厘米,横:165厘米。此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系武氏祠画像石之一。石原在山东嘉祥紫云山,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黄易访得移至济宁州学。石现藏山东济宁博物馆汉碑室。
另外还有一件传出自山东临沂石羊镇的汉代石羊。石羊高99厘米,长100厘米。用整块石头圆雕而成,前部刻有铭文“永和五年大□□□月九日西郭记子丁次渔孙仲乔所作羊”。永和为东汉顺帝刘保使用的年号,五年为公元140年。另一件刻有“孝子徐侯”的石羊,从原存放地点、大小型制、雕刻手法上看应是一对。二者联系考察,孙仲乔应为石匠,即石羊的雕刻者,出资者为徐侯。
正如山东博物馆专职副书记卢朝辉在《国家宝藏·展演季》中所言“孔子问礼,以启太平之世;老子解惑,欲传大道之行”,“何以中国”展中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特殊时期到北京参展,为我们阐释开启百家争鸣时代的文明之“源”,也同时在太平之世启迪我们对更多问题的思考。千年的文物、千年永恒的话题或许还需要千年的思考与实践,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与故宫博物院的山东石刻、山东博物馆的馆藏石刻则在近百年的时间里目睹了来往万千过客,他们中则有罗正钧先生、姚鹏图先生、王献唐先生、屈万里先生、辛铸九先生、吴仲超先生(原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等一大批为中国文博事业、山东文博事业做出极大贡献的前行者。他们在这些文物面前必定也是驻步沉思,沉思文物的保护以及文物对未来世界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