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8 09:53
“她是我们江山赋社区的垃圾堆肥总教头李月侠,有本事,能变废为宝。”住在15号楼的居民曹中翠经常会将自己的厨余垃圾单独分拣出来交给李月侠。在顺义区后沙峪镇江山赋社区,每天早晨7点,人们都能看到一个拉着绿色四轮车的身影行走在楼群中,默默收集起各单元门口居民放好的厨余垃圾……。
垃圾分类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如何用好垃圾分类这个抓手,让社区治理跟每一位居民息息相关?“我们社区以厨余堆肥结合园林废弃物处置为切入口,加强社区内部协作与外部资源协同,重构社区关系,推进社区内外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之间的深层连接。”通过社区居民和外部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公众行动,创造对于共建美丽社区和更美好生活的责任感、价值感和尊严感。
在创新基层治理方面,江山赋社区党支部在如何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上狠下功夫。近年来,江山赋社区党支部创新党建品牌“吾心工作法”,以垃圾分类为抓手、厨余堆肥为契机,搭建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共治的平台,做好“关键小事”、成就民生大事,谱写出具有江山赋特色的社区治理新篇章。
顶层设计,打造共建共治系统
“咱们社区流动人口多,常住人口3000多人,户籍人口还不足500人,很多老人随子女而居,归属感很差。”江山赋社区亓伟伟书记介绍说。面对绝大多数的外来人员,怎么提升他们的归属感,达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境界是社区党支部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针对这种情况,社区党支部注重顶层设计,打造以居民为主体多元参与的社区共建共治系统。将社区建设事务按照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综治安全类、环境建设类、为老服务类、文明服务类、文化建设类五大类。
“以环境建设类为例,我们还细分为环境卫生巡查志愿者、垃圾分类志愿者、堆肥操作志愿者、家庭厨余堆肥志愿者、擦亮家园志愿者小的队伍,每个队伍都是由居民骨干担任小队长”。在社区党支部的有机划分下,江山赋社区形成了由大大小小30支社区自组织小队,成员共计637人。人数最多为楼道消防安全志愿者队伍,有成员67人。
“我们小区26号楼3单元2020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楼门,5层的一位阿姨叫李素芳,一年前跟阿姨打招呼她还怯生生地说自己是外地人。现在李阿姨不仅跟邻里关系融洽,还是我们小区的一名志愿者,她爱人王义文叔叔还是这个示范楼门的临时党支部成员。”亓书记介绍说。
自组织培育,赋能共建主力军
不同于以往自上而下的招募,江山赋的各个自组织都是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地进行组织孵化和培育,再做好培训、赋能。
社区居民李月侠自第一次厨余堆肥建堆开始,连续参加堆肥培训活动14次,从在居民群里号召大家做好分类,到主动上门收厨余,再到很多居民在她影响下主动把厨余送到堆肥箱。通过组织的孵化培育,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这项社区建设中来;通过精心的培训赋能,志愿者逐步掌握了垃圾分类方法、对不文明行为劝导技巧、运用更得体的宣传语言。
截至2022年3月底,江山赋社区厨余堆肥共实现厨余减量5636公斤,消纳园林废弃物8923.6公斤,收获堆肥“黑金土”4000余公斤。社区告诉每一位居民所分出来的厨余,三个月后都可以回馈一份沃土。正是这种“变废为宝”,增强了居民垃圾分类的动力。目前,江山赋社区日产厨余由3桶增加到8桶,厨余分出率达到27.6%。
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共建共治
“社区绿化面积大,环境非常优美,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园林废弃物”。以厨余堆肥结合园林废弃物处置,在社区党支部带领下,江山赋社区范围内的利益相关方,包括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业委会、社会组织和外部志愿者等,充分交流与合作,挖掘整合不同主体的资源优势、发挥不同角色的协同价值,不断达成共识,不断凝聚合力。“我们借助垃圾分类、借助厨余堆肥搭建了一个开放的、乐于交流和融合的平台。”社区党支部书记亓伟伟介绍说。
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万科公益基金会、零废弃联盟、阿牛公益等社会组织通过技术指导、赋能和培育提供深入人心的专业价值支持,同时提供最难能可贵的情绪价值支持。“研究院的专家老师指导我们每天堆肥操作、测量数据,我们这是标准流程。”堆肥志愿者李月侠说。
在江山赋,垃圾分类变成更多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小事正在变成乐事趣事,而江山赋社区党支部也在外部协作伙伴的支持下不断实践和总结如何把这样的“关键小事”产生持续的价值,促进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来,不断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打造社区人人共享的“吾心安处•江山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