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首都图书馆

2022-04-20 16:53 语音播报


本期,让我们穿越回宋代,看一看古人们在当时如何用各种妙招彰显科举的公正性~

禁止“通榜”、“行卷”:宋代科举制度的建设始于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后,他“杯酒释兵权”。为填补这些大臣留下的空缺,他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建隆三年(962),他下诏废止了中唐以来主考官与及第考生结成座主门生关系的做法(“通榜”、“行卷”)。

赵匡胤

《宋会要辑稿•选举》

确立殿试制度:开宝六年(973),礼部考试由李昉任主考官。宋太祖在召见进士时,发现有个叫武济川的考生“材质最陋,对问失次”。经调查发现武济川跟李昉是同乡。此时,落第士子徐士廉等击登闻鼓,控告李昉徇私录取考生,建议由皇帝亲自主持复试。宋太祖当即下诏,下令从已被录取的进士和参加省试而没被录取的考生中选出195人,参加由他自己亲自主持的考试。复试以后,原来被录取的人中,有十人被淘汰,李昉受处,殿试制度正式建立,它成为科举制度中级别最高的考试。

《宋史》卷155《选举志》

宋朝殿试图

糊名法:在宋代称为“封弥”,后称“弥封”。将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作弊。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决定在殿试中首先使用糊名。此后,糊名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推行到各级常科考试中去。

宋太宗

誊录法:组织专门的人员将试卷誊录一遍,去除考生笔迹、暗号,将这份誊录的副本交给阅卷考官评分。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特地为河北考生举行专门的省试,第一次使用了誊录法,此后誊录法不断扩大,在省试中普遍实行。誊录所有考生的试卷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与物力,古人为保证考试的公正实行了将近900年。

宋真宗

誊录的朱卷

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健全,使考试取士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让我们走进视频,进一步了解这些方法的来龙去脉~

阅读北京

编辑:康健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