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种草”“蒙眼带货”岂能逍遥法外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何若

2022-04-20 17:34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近日,多地相关部门发布通知,明确将“直播带货”“种草”等纳入监管,回应市场痛点,引发广泛关注。

“种草”一说,最早流行于美妆论坛,之后风靡各大社交平台。无论是明星网红,还是草根素人,都热衷于用“种草笔记”分享产品使用感受。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也越来越习惯在下单前先搜索别人的笔记与测评,以获取指引避免踩坑。这样的互动,当然是好事。

问题在于,本是消费指南的“种草笔记”,如今却杂草丛生——有的大喊“亲测好用”,实际压根儿没用过,文案都是专业写手按照商家需求“定制”而来;有的夸大其词,给产品加上厚厚滤镜,欺骗性迷惑性十足;更有甚者打着“拔草”旗号,看似公正客观,实则是“拔别人的苗”然后“种自己的草”,甚至干起了敲诈勒索等不法勾当……如此折腾下来,很多“种草”反而成了以分享真实体验为名的虚假营销,消费者为避坑而来,结果却踩雷而归。

更值得警惕的是,除了代写代发,在一些“种草”平台上,通过砸钱还可以实现刷量、提升搜索排名。可以说,从品牌方发布宣传需求,到中介代写文案,到明星网红将之发布至社交媒体,再到平台引流,“种草”已经成为涉及多环节的产业链。“种草笔记”诚意越来越少,生意味越来越浓,不仅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也破坏了网络生态和市场秩序。

既是广告属性,就不能再顶着“种草”的名头逍遥法外、逃避监管。将“种草”纳入违法广告监管之中,算是开了个好头。此外,“虚假种草”既已形成产业链,在治理上就要多方协作形成合力。明星网红等选择代言要有底线,不能给钱就接;平台必须把好关、守好门,畅通举报渠道,加强违规处理,不能唯流量是从;相关部门要及时跟进、联动执法,一方面“除杂草”,严查狠打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等,一方面要“育好苗”,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新业态、新模式提供良好生长土壤。

玩滤镜换不来回头客。光鲜数据以及夸大评价,或许能博得一些关注,但每次折损的都是自身的口碑与用户的信任。当用户信任感流失殆尽,所谓“种草”也只能是分分钟“拔草”了。


编辑:晁星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