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肿大就是淋巴瘤?过虑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4-20 18:10 语音播报

进入
健康
看更多
+ 订阅

指导专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 大内科主任 朱军

淋巴系统,人体的健康卫士,它遍布全身,抵抗着病毒的入侵。然而淋巴也很脆弱,一旦出现问题,身体就会出现异常,最常见的就是淋巴结肿大,更严重的情况就是淋巴细胞出现恶变,发生淋巴瘤。数据显示,淋巴瘤已成为我国发病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发病人数大约为7.54万。那么淋巴瘤到底是怎么回事?高危因素有哪些?又该如何远离淋巴瘤?

淋巴瘤是一种什么“瘤”?

淋巴瘤不是淋巴癌。很多时候大家常用“癌”字来形容各种肿瘤,但从专业角度来说,淋巴癌这个诊断是不存在的。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分为很多类型,临床上主要将其分为霍奇金淋巴瘤(约占10%)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90%)两大类。淋巴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感染、免疫、理化因素及遗传等相关。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淋巴瘤不可怕,可防可治,只要坚持规范化的治疗原则,加强多学科的合作,使患者能够有全程健康化管理,医患同心共同努力,淋巴瘤的治愈率就会更高。

为何淋巴瘤发病率增高?

淋巴瘤的发病群体以中老年为主,主要是由于淋巴瘤是与免疫系统相关的肿瘤,患病几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发病基数人群变大是造成该疾病发病率增长的重要因素。

目前年轻人罹患淋巴瘤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与快节奏、不规律的生活方式相关,压力大、熬夜等对免疫系统影响较大,因此是不可忽视的高危因素。另外,乙肝、丙肝、HIV等病毒及细菌感染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此外,随着大家对淋巴瘤的认识水平提升,规范化诊断的人数提高,也推动了诊断率的提升。

尽管淋巴瘤的检出率增速较快,给大家的感觉是病患越来越多,但淋巴瘤相对来说治疗的效果较好,治愈率同样也相对较高,通过较早的诊断与规范化治疗,可以极大地减少肿瘤给患者带去的健康影响。

为何淋巴瘤治疗效果差别大?

近年来,因罹患淋巴瘤去世的名人频见报端,也有李开复等成功战胜疾病的案例。事实上,淋巴瘤是非常复杂的“一大类”疾病,具体有70种以上的类型,分型不同,治疗方案不同,治疗效果也会有不同的差异。

总体上而言,它是一个可治愈的疾病,治疗效果亦相对较好。其中,早期发现、正确诊断、规范治疗的意义十分重大。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得到治愈,比如霍奇金淋巴瘤5年生存率或者说治愈率在80%以上。非霍奇金淋巴瘤5年生存率也超过了60%,有些类型的5年生存率可能相对较低,但目前治疗的手段也在不断提升改进。因此只需科学规范化应对,不必无端的恐惧与担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再提高15%”的预期目标,相信通过全国系统的肿瘤筛查、防治以及诊疗手段的不断提升,这个目标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哪些淋巴瘤早期症状需要警惕?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恶性肿瘤治愈率的关键。淋巴瘤分成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发病形式,因此发病的典型症状不是特别突出,但仍有一些共性的全身症状,比如说反复不明原因的发烧;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盗汗、夜汗、多汗等常见的表现。

日常体检中,不少人会查出淋巴结肿大,有些人会担忧淋巴结肿大就是淋巴瘤,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实际上,淋巴结肿大是人体常见的表现,一旦身体有细菌或者病毒等异物入侵或者外伤磕碰,都会引起淋巴结肿大。比如说着急上火嗓子疼、牙齿问题导致的牙痛,从而引发的淋巴结肿大,属于炎症反应,是机体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防御的机制,这些都不属于淋巴瘤。通常所说的淋巴瘤肿大,是无痛性、进行性无限制的增大,一旦发现这种异常需要引起大家高度的重视,尽早去专科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

如何预防淋巴瘤的发生?

预防疾病、预防肿瘤、预防淋巴瘤,最根本是对于健康的重视,不要忘记自己才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心态,克服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保障睡眠,防止免疫系统受到伤害至关重要。饮食方面提倡均衡、营养、安全。此外,也要注意防范各种感染的因素,比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毒等病毒性感染。总而言之,把“健康第一”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好心态的重要性?

如果不幸患上淋巴瘤,也不要过于担忧。尤其是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非科学性的误导内容,因此首先不要自己在网络上盲目地寻找各种信息,要相信医院与专科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要保持淡定从容的心态,保持遇到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医患同心,彼此信任互相鼓励,一路前行,就可以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

肿瘤防治实用手册

编辑:杨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