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0 18:21
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癌症已成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拦路虎”。引人关注的是,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及危害性远高于其他疾病,但目前我国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诊断率和治疗率均较低,亟需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为更好地传播普及权威、科学、有效、规范、专业的肿瘤营养治疗医学新知识、新思维,全面升级中国规范化、同质化肿瘤营养治疗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开创中国肿瘤防治事业新格局贡献“营养力量”,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发起《第28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肿瘤营养公益宣讲活动》系列高端访谈。本期特别邀请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胃肠外科/临床营养科主任石汉平教授分享了肿瘤营养治疗新进展、新理念。
以规范为基、营养为轴,强化营养为一线治疗贯穿肿瘤治疗全周期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调查》显示,中国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80%,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58%。不容忽视的是,营养不良已成为肿瘤患者独立的死亡风险因素,不仅导致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生活质量下降等不良临床结局,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
“所有的治疗都要基于患者良好的营养状况,抗肿瘤治疗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任何有营养风险问题的肿瘤患者都可能从营养治疗中获益。”石汉平强调,“营养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措施中核心的、必不可少的内容。营养治疗,更是肿瘤患者的基础治疗和一线治疗,我们要把营养治疗整合到每一位患者的日常医疗服务中去,使营养成为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的核心措施,人人都应享有良好营养的权利。”
肿瘤患者营养与免疫双提升,早期精准营养治疗是关键
由于肿瘤本身和肿瘤治疗可引起一系列的代谢改变,比如机体炎性反应、免疫功能低下,给予肿瘤患者单纯的营养补充难以解决其营养代谢问题,而含精氨酸、omega-3脂肪酸、核苷酸等免疫营养的肿瘤特医食品能够给予肿瘤患者所亟需的各种营养素,带给肿瘤患者营养与免疫双提升,以更好地支持肿瘤患者按计划完成治疗。
目前,免疫营养已在肿瘤围术期、放化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比如,2021 ESPEN指南建议,接受大型手术的营养不良肿瘤患者应在手术前后或至少术后给予富含精氨酸,omega-3脂肪酸和核苷酸的免疫增强营养配方;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推荐口服/肠内免疫营养(精氨酸,omega-3脂肪酸,核苷酸)。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肿瘤患者实施早期、规范、精准的营养治疗是实现价值营养治疗的关键。石汉平指出,意大利一项最新研究报道显示,无论是早期还是进展期肿瘤患者,早期实施营养治疗与出现营养不良之后才实施的延期营养治疗相比,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这就提示我们,肿瘤患者应该早期进行精准的营养治疗。
“建议肿瘤患者在确诊为肿瘤时就开始实施营养诊断及营养治疗,而不是等到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后才开始进行营养治疗。因此,我希望每一位肿瘤患者、每一位医生都能认知到早期精准营养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石汉平呼吁道。
多措并举,多向发力,共建共联共促临床营养学科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尽管我国肿瘤营养学发展日新月异,既有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也有从1到N的迭代式进展,但轻视营养治疗、营养治疗不足仍是导致我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石汉平表示:“第一,改变观念,医务人员、患者、照护者甚至全社会要牢固树立营养是一线治疗的观念,提高全社会的营养素养;第二,更新观念后要加强营养诊断,建立新的医技科室----营养诊断室,所有患者在入院时都应该接受营养诊断,就像患者入院要查心电图、血常规,把营养状况的调查列进入院者常规项目;第三,要实施合理的营养治疗,特别强调精准营养治疗;第四,希望更多的企业、企业家一起研发更好更多的产品来支撑整个营养治疗体系。”
不仅如此,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的《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明确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以及肿瘤、儿童、精神等专科医院设置临床营养科。如何高效推进临床营养学科建设?石汉平指出,首先,要认识临床营养科是临床治疗科室,不是医技辅助科室;第二,要强调建设“无饿医院”,全面构建医院营养不良管理体系,有效预防医源性或院内营养不良或医院获得性营养不良,有效治疗疾病相关性营养不良,提升治疗效果,节约医疗费用,确保患者无饥饿状态(营养不良状态);第三,要加强临床营养学科教育,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尚未设置临床营养学必修课,持续推动将临床营养学纳入高等医学院校的必修课。
蓝图已擘画,奋进正当时,石汉平呼吁,干字当头,善作善为,布“营养治疗是一线治疗”大局,立“规范化精准营养”之基,谋全民健康伟业,一定能开创我国肿瘤营养治疗新局面,走出、走好临床营养高质量发展之路,标定人人都应享有良好营养的权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