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黄永玉等手写信曝光,他们与画家杨明义的交游,展现至情至性一面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广燕

2022-04-20 22:27 语音播报

文娱

“这是黄永玉老师为我画的画像,当时我正紧张,他突然讲了个笑话,我哈哈大笑,他就把我的笑脸画下来了。”年近八十岁的杨明义站在展厅里,指着画中露出一排牙齿的自己,依旧笑容爽朗。4月18日,“能见大义——杨明义艺术与文献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不仅展示了他不同时期的创作,还以书信、照片、手稿、收藏等文献再现他与画坛师友的交往故事。

寻艺之旅

江南是我一生情

拱桥弯月,白墙黑瓦,展厅里的一幅幅江南水乡画卷,是杨明义心中故乡的模样。他于1943年生于苏州,早年就读于苏州工艺美专。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杨明义就创作了许多以姑苏女子和水乡风景为题材的版画。他说:“江南水乡对我的哺育是刻骨铭心的。”

在这些画作中,杨明义的著名代表作《水乡的节日》描绘了水乡的热闹景象,近三百位人物或乘船、或在岸上欢庆,场面宏大,热闹非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杨明义写生的足迹踏遍苏州市郊的每一个角落。1978年,他偶然间发现了江南小镇周庄,在这里写生创作了该幅作品,他也因此称为“发现周庄第一人”。

说起发现周庄的过程,杨明义依稀激动不已。“最初我在苏州博物馆办公桌的玻璃板底下,看到一张很小的照片,我在速写本上原样画了下来。可惜不知道照片是在什么地方拍的,问了很多人都不清楚。”他随身带着速写本乘船,一位老农看见后脱口而出:“那是周庄呀!”

当时从苏州到周庄,每天只有一班船,早上五点开船,五个多小时才能到。杨明义带上相机和画材,只身乘船到了周庄,“到那一看太激动了,好像做梦一样,那是一个完全没有被破坏过的水乡小镇,就像是三十年代老电影里头的。”除了自己作画,他还给所有认识的画家写信,邀他们到周庄看看。

尽管后来曾经去过东西方的很多城市,杨明义的画中永远离不开挚爱的江南水乡。1999年,杨明义回到契阔十载的故乡,工业园区的现代文明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创作了《今日苏州人间天堂》《桥之乡》《蔚蓝色的夜》等表现时代新象的作品。这次展览中,还展出了杨明义一百平方尺的巨制《日出之城》,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今昔变迁。这是杨明义用100多天的时间创作的尺幅最大的一幅作品,也是他向建党100周年的独特献礼。

艺坛交游

这是一群可爱的人

1973年,黄永玉和吴冠中等沿长江写生,杨明义陪同他们在苏州写生,十多天朝夕相处,不仅让他与这些知名艺术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更看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艺术工作的执着和刻苦精神。展览中展出的吴冠中《太湖鹅群》,一旁留下了吴冠中写下的字迹:“明义留念,创作时1973年见证人。”在赠书《天南地北》的扉页,吴冠中写下:“此种感受,往往与明义相遇。”

展览现场展出了黄永玉的《猫头鹰图》等作品,以及黄永玉给杨明义讲解绘画时的示范稿和信件等。在一张泛黄的信纸上,黄永玉为杨明义写下文章《森林中的金鹿》,其中说道:“画画,像座无边的森林,多少人在里面探寻金鹿,辛苦跋涉,甚至整整一辈子,见到金鹿的人并不多……”而杨明义找到了自己的金鹿,那就是江南。黄永玉在文中写下对杨明义画作的感受:“潇洒、典雅、清新,让人看了心里发颤。”

此次展览中,展出了杨明义手写的多幅文稿,回忆与艺坛师友的交往,其中初见沈从文的场景仍栩栩如生:“只见一位戴深度近视眼镜的矮小老人,坐在天井后内厅落地长窗后,他见我马上站起来,等我自我介绍了,笑眯眯地招呼我:‘快进来,外边冷……’”一幅吴作人晚年病中为杨明义写下的展题,笔触颤颤巍巍,从中可见他对后辈的看重与支持。

面对珍藏多年的画像、书信,杨明义百感交集,感慨不已。“遇到这么多艺术大家,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他们爱憎分明的性格,把艺术视为生命的精神,对我的言传身教,至今令我铭记。”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期间,杨明义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赵无极、王己千、沈从文的作品各1件,填补了中国美术馆关于这三位艺术家作品的收藏空白。展览将持续至4月27日。


编辑:金力维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