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3 12:38
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在海南开幕,世界的目光聚焦椰林海韵。曾作为“国礼”出赠的黎族织锦备受关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黎锦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秀丽和姐妹们迎来了忙碌的时刻。
海南黎族织锦,是中国早期的棉纺织品之一,源于黎族妇女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的生产实践。它的制作工艺集纺、染、织、绣于一体——先用海岛棉纺出棉线,再用苏木、野板栗、假蓝靛等植物按需配比、发酵或蒸煮,然后将棉线染成褐、红、蓝、黑等多种颜色,最后,彩线由手艺人在踞腰织机上慢慢织出精美华丽的图案。
如此精细复杂的步骤耗时费力,每织绣制作一套盛装,大概需要花费一位手艺人半年时间。黎锦作品的“设计图纸”一般只印在作者脑中,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针法。王秀丽告诉记者:“我们常说黎锦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无论是图案、颜色还是编织手法,很少能找到两块一模一样的作品。尤其在没有化工染剂的古代,用植物和矿物染出的颜色,深度和亮度无法做到完全一致。”
说着,她从一旁的柜子里小心翼翼取出自己的最新作品,并将这幅3米长的黎锦展开,细细地给记者讲述其中细节。“你看,最前面绣的是黎族祖先的图腾、钻木取火、打猎等场景;中间部分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农耕生活画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娱乐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此处就是三月三大家聚在一起跳舞的样子……因此,我将它取名为《时代足迹》。”
细细观察,王秀丽绣的纹样更多为写意,而非写实。据研究,黎锦的花纹图案达一百多种,多以几何形式出现,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简化性的特点。由于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而透过这些图纹,人们可以一窥黎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民族情理、文化特性,因此黎锦也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
对于这项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传统编织技艺,王秀丽“用情至深”。自11岁起,她便跟随母亲开始学习黎锦的制作。从一个初级学徒,到如今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三十多年来,王秀丽见证了黎锦生命力的不断延续。
黎锦包包、黎锦围巾、黎锦枕套、黎锦耳环……与过去的生活必需品相比,如今黎锦正在以更新的面貌带动黎族群众“织就”美好生活。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稀缺的旅游资源,黎锦已经化为文旅商品,参与黎锦传承和创新的合作社、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形成“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生产模式,让黎锦产生更多经济效益,有力助推黎锦技艺的非遗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需要一代代人共同的努力,但我相信,黎锦代表的文化和故事,一定会吸引更多人对它‘久久见过还想见’。”对黎锦的未来,王秀丽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