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笔记》为西海固留下声音,也为文学突破留下声音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路艳霞

2022-04-27 20:30 语音播报

文娱

著名作家季栋梁长篇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研讨会日前举行,十余位文学评论家从文学成就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

《西海固笔记》2022年2月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掌阅科技联合出品。本书以贴近现实的创作,见证宁夏西海固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完全采取原生态的手法,贴近现实的人物,去发现细节、感受细节、思考细节,敏锐地捕捉和表现脱贫攻坚事业中的新因素新气象,写出了一部新时代的“创业史”,记录了大量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出的时代新人,以及他们身上闪耀的时代精神的光芒。

送给家乡送给时代的礼物

与会专家认为,《西海固笔记》是作家送给家乡,送给时代的礼物。

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表示,《西海固笔记》经由作者数易其稿,多番打磨后才得以成书,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他为写作“下的苦”。他说,本书是作者付出最大耐心与敬意的一部,也是最温情最慰藉乡愁的一部。作者扎根于深厚的西海固大地,深入最基层的社会组织,捕捉最细微的社会细胞,从中能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以为人民服务为使命,敢教日月换新天,带领群众把西海固这个“苦甲天下”“中国最贫穷的地区”摘掉穷帽子的使命和担当。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认为,这部作品是送给时代、送给家乡的礼物,也是送给读者的礼物。“一个小说家,去写作关于家乡的报告文学,以一种完全下沉的方式,这种姿态让我非常感动。何谓下沉?就是沉下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者去总结彭阳经验、蔡川模式、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去观察治沙、养殖、水窖这样一些日常生活的细部,观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认为,“这本书是关于西海固的《史记》、百科全书。它写到了西海固的历史沿革、人口构成、行政区划、人文地理、自然风貌、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等。”白烨评价,《西海固笔记》的写法与过去的采访不同,是作家在场的写作,给读者以强烈的现场感,是一个有“我”的写作。

独特的文学性引人关注

《西海固笔记》独特的文学性也是专家关注的焦点。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认为,季栋梁是为捍卫西海固人的尊严而写作,他写的是西海固人的尊严,写的是西海固精神,“西海固因为贫困而出名,贫困和苦难也磨砺了西海固人的性格。如今西海固终于从贫困中走了出来,《西海固笔记》详细而真实地记录了这个过程,它写改变贫困的同时,也写出了西海固人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坚韧、乐观的性格,这种性格就是西海固精神。”贺绍俊在谈及《西海固笔记》的文学性时说,“季栋梁善用民间语言,对西海固的民间语言有深厚的感情。他一路采访西海固的脱贫工作,一路采摘语言的野果子,再把这些野果泼撒在这本书的叙述中,让这本书充满了文学的野味,又甜又酸又爽。”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原副主任胡平认为,季栋梁从2018年开始重走西海固,居然往返了三四十趟,慢慢走,细细看,理解人间的沧桑巨变。“《西海固笔记》是和一般采访式的报告文学不一样的作品,它的文体风格非常一致,特别像长篇散记,大量保持现场性和直观性,读起来像散文一样自然。而且作者也避免了文字上过于细腻,在文体上写出了他自己的特点,非常之成熟。”

启示意义值得探究下去

《西海固笔记》创作结束了,但它的启示意义是值得不断探究下去的。

《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认为,《西海固笔记》不仅是写脱贫攻坚具体政策的一本书,而且是写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巨大变化的一本书,“季栋梁既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体验者,同时也是一个记者,多重的身份使他对观察和体验西海固的变化有特别独特的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觉得《西海固笔记》的写作非常严谨、规整,每章处理一个主题,思路十分清晰,“书中涉及这么多主题,比如交通问题、教育问题、金融问题,读者会发现,脱贫攻坚工程其实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调动方方面面,在这背后有非常强的国家意志,有十分完整的工业体系。“徐刚认为,季栋梁在写作中引入了小说的写作方式,让大家乐于接受,使得报告文学作品显得更加生动,这是这本书在写法上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理论处处长岳雯提到表示,它向我们示范了今天文学如何出圈、如何突破边缘化的地位。它引入了这样一条道路,即从社会科学、历史学等各种学科当中吸取方法,摆脱固有的一些路径,来创造出既具有思想之力、又具有感性之美的道路。“《西海固笔记》打开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生产过程的一个复杂肌理,为西海固留下了声音。”


编辑:金力维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