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4 07:22
牛国永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
4月16日9时56分,一朵红白相间的美丽伞花在空中绽放,带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稳落地,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位航天员安全回家!
“回家”这两个字,写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的墙上,也刻在每个508所“回收人”的心里。护佑航天员回家的这条路,是该所降落伞研制中心技能大师牛国永带领着团队一针一线织就出来的。
2010年,牛国永大学毕业来到508所,从事航天器回收着陆降落伞产品缝制工作。“工作以来,虽然参与过不少大的型号任务,但与神舟飞船降落伞的感情还是最深,而且从工作第一天到现在一直都在干。”牛国永说。
神舟飞船返回舱降落伞是用特殊纺织材料做成的,虽然薄如蝉翼,但却非常结实。它的缝制也很特别,远看它是一块整布,近看它是由1900多块伞衣像鱼鳞一样链接而成。将这1900多块伞衣拼接成大伞,靠的就是手里的针和线。
在508所的降落伞研制中心,20多名缝纫工“埋”在一堆红色和白色的伞布当中,紧张有序地进行降落伞的缝制。牛国永正屏气凝神地操作着缝纫机。随着缝纫机有节奏的“哒哒哒”声,牛国永熟练地移动手中的伞衣,控制着针脚的密度,一针一针,精准无误地落到指定位置。
大缝成伞,精缝成匠。
长期的工作已经形成肌肉记忆。牛国永说:“每厘米要缝多少针,都有精确的数据要求。一分一毫都不能差。降落伞能否成功打开关系着航天员的生命。航天员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得对生命负责!”
缝制完成的神舟降落伞主伞足足有1200平方米,全部展开后可以覆盖3个篮球场。
摸起来软软的降落伞可不是随意团起来放在返回舱里。这就涉及到了一项听起来简单,却有着很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包伞。每次神舟飞船发射前,航天员都会来到这里,亲眼见证这个过程。
如何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装进一个仅有200升容量的伞包?“我们有个形象的比喻,叫作‘把大象装冰箱,总共分几步’。”牛国永解释,要将降落伞这头“大象”装进“冰箱”,需要包伞师傅的巧手与航天科技的绝佳融合。“包伞的过程有几十道工序,每一步都是不可逆的过程。”他和20多名工作人员同步操作,折叠后伞衣环幅要保证平坦整齐,伞衣无漏折,边缘无内折。伞衣折叠完成后开始梳理伞绳,神舟飞船降落伞一共有96根伞绳,每根伞绳的长度将近50米,也要一一理顺,保证降落伞打开时,伞绳拉出过程不打结不缠绕。
装入伞包时,牛国永和另外两名工作人员同时操作,既要控制装填伞衣的数量,又要保证装填过程均匀,充实饱满不留空隙,同时还要借助一个大力士——压力包伞机进行数次加压……终于,“大象”成功装进了“冰箱”,而且这个“冰箱”只有普通家用冰箱的一半大小,重量也就90多公斤。
“回家了!”4月16日,电视里播出神舟十三号返回舱伞花打开的一刹那,牛国永揪紧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激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