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4 07:29
高文彬
冬奥志愿者,北京工业大学学生
2月4日下午,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几个小时。正当各代表团准备集体乘车出发时,一个又一个突发情况,让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澳大利亚运动员训练还没回来!”“16号车已经满了!”“有代表团不愿拼车”……在代表团助理志愿者微信群里,令人紧张的信息不断刷屏。志愿者们通过手台呼叫高文彬,有的甚至急得快哭了……
压力来到了高文彬身上。这个被伙伴们称为“大管家”的小伙子,此刻也有些慌乱。他连续做了几个深呼吸,不断从碎片化的信息中寻找解决方案。一方面,他组织志愿者们汇总登车情况,同时紧急联系增派车辆;另一方面,他将仍有座位的车辆信息同步给前方志愿者。经过一番紧张操作,17时50分,所有代表团全部登车,微信群和手台终于安静下来。此时,距离开幕式只剩下两个小时。
“危机”解除,高文彬的工作却没有结束。在北京冬奥村,高文彬要对接44个代表团、190名代表团助理志愿者,每天不但要早出晚归,手机也随时响个不停。
“参与冬奥让我成长了很多,也锻炼了抗压能力。”这位志愿者眼中的“大管家”,其实是北京工业大学的一名学生,今年23岁,瘦高个儿,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斯斯文文让人很放心。
作为志愿者的一员,高文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引导中国代表团走进开幕式现场。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高文彬四次引导中国代表团走进“鸟巢”,这让他倍感自豪。他想起了2008年的那个夏天,妈妈带着他观看火炬接力时的场景,“心情是一模一样!”
成为冬奥志愿者,一直是高文彬的梦想。从大一开始,高文彬就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和各种培训,一直到大四梦想成真。
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让年轻的高文彬收获了成长,培养了责任感。新中国成立70周年,高文彬参加了群众游行,成为“建国伟业”方阵中的一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他报名远端集结志愿者。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高文彬作为志愿者代表接受表彰。
“我们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这正是去锻炼、去奋斗的时候。”回到学校,他发出这样的感悟。
即便有了一身“光环”,也没有资格选择“躺平”。已经获得保研资格的高文彬,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参加“西部计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高文彬说,去西部支教,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从小就在北京长大的他,从来没有去过西部,对西部仅有的认知,全都是来自影视文学作品,“去西部支教一年再回来继续学业,这样才对得起青春。”
“西部虽然艰苦,但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炼人。”高文彬说,他对去西部支教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