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3 16:46
南水北调
移民村的幸福生活
河南南阳,西依秦岭
南临汉江、绾毂中原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
“水龙头”“总开关”所在地
逶迤近三千里的丹江口水库的水
就从这里起步
走中原、穿黄河、依太行、入华北
图片来源/央视
2021年5月13日
初夏时节,水波浩荡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
专题调研南水北调
再赴移民新村
看望那些为南水北调搬离故土的乡亲们时
总书记深情地说:
“你们为了沿线的人民能够喝上好水,
舍小家为大家,
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
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
吃水不忘掘井人,
你们就是掘井人。
衷心希望父老乡亲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兴旺,
芝麻开花节节高!”
视频来源/央视
长渠通南北,润泽千万家
这项宏伟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
让河北500多万人告别了
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北京城区每10杯水中
就有7杯来自南方
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后
7900万京津冀豫人喝上了“南水”
而为了“一渠清水永续北上”
“水源地”周边几百万人民
为保证国家“南水北调”
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
聂冬晗/图
“南水北调难点在移民”
中线一期工程沿线40多万移民当中
仅丹江口库区就有34.5万人
搬迁安置“四年任务两年完成”
堪称世界工程移民史上的奇迹
南阳淅川从上世纪50年代起
修建丹江口水库时
就组织过20多万人的移民搬迁
新世纪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
主要淹没区后
县里又组织11个乡镇
185个村16.6万人移民搬迁
淅川也成为全国水利移民第一大县
去年此时
总书记考察的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
就是水利移民的新建制村
建村还不到十年
如今,让总书记牵挂在心的
水库移民们生活得怎么样?
一起去看看
南阳
淅川县九重镇邹庄移民新村村民白新超。李栀子/图
“感觉像做梦一样”
我叫白新超,今年55岁,掐指算来,搬迁到邹庄村已经11年了,感觉像做梦一样,都不敢相信,如今日子这么美。正如父辈们说的那样,上楼梯,吃甘蔗,一截比一截甜。
说起南水北调移民搬迁,我的父亲白海涛在世时候讲过,他一生经历了三次大的搬迁。第一次是在1962年,全家搬迁到九重镇范岗村,那里生存条件恶劣,岗坡地不长庄稼。1966年,我们全家搬迁到湖北荆门,我也在那里出生。1970年,我们又搬迁到淅川县九重镇油坊庄村,这里虽然比前两个地方稍微好一些,但在那个年代同样生活艰苦,村里都是泥巴路,也不通公共汽车,虽然距离镇里只有五六公里,但步行一来一回差不多快一天了。
2001年,为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全村搬迁到现在的邹庄村。父亲那时已病得很严重,下不了床,走不了路。当听说这次搬迁跟前几次不一样,政府提前给移民盖好了小楼房时,父亲执意让我拉着他先去新村看看。看到一排排小楼整齐矗立,村里都是水泥路,连太阳能路灯也装上了,父亲高兴得直落泪:“就是死了,也值了。”父亲最终没有跟着我们搬到邹庄来,但他去世的时候是脸上挂着笑的。
我们搬到邹庄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村民的致富干劲也足足的。2013年,我们5户村民入股成立了淅川神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130头羊起家,如今规模已发展到1200多只,销路不愁。收入方面,我占股60%,一年可以分红二十三万元;另外,家里还有几亩地,我和儿子平时也做点小生意,总收入在农村算很不错了,非常知足。下一步,我们合作社还要扩大规模,争取5年以内突破5000只羊……也希望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本报记者 孟向东 刁良梓 整理)
平顶山
4月27日,平顶山市宝丰县周庄镇马川新村村民全灵贵在大棚里栽植瓜苗。何五昌/图
村民全灵贵全家福。何五昌/图
小日子越过越美
平顶山市宝丰县周庄镇马川新村是河南省丹江口库区试点移民村,于2009年8月26日从淅川县盛湾镇马川村整体搬迁至此,距离宝丰县城1.5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这是该村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第7次搬迁。
今年36岁的全灵贵是独生子,中专毕业后先后在富士康、华为等公司务工。2020年以来,宝丰县投资730万元在马川新村建设了以“农业智慧方舱”为主导的移民后扶产业园,共建智慧方舱14座28组、高标准日光温室52座,完善了配套设施;还先后引进弘亚菌业、源泉农业等4家现代化龙头企业,发展珍稀食用菌。
正是看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2020年下半年,全灵贵放弃近万元月薪,回村发展林下羊肚菌种植,从开始的9亩发展到如今的16亩,小日子越过越美。
平顶山市宝丰县周庄镇马川新村大景。何五昌/图
前不久,他又和珍稀菌产业园的源泉农业签订了12个温室大棚的种植合同,种植无籽西瓜,每个大棚预计收入7000元以上。
新乡
心安之处是家乡
2011年6月26日,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整村移民到了丹江口库区移民最远的安置点辉县市常村镇,浩浩荡荡的搬迁队伍中,有一个出生不足24小时的年龄最小的移民,他的名字叫孟庆辉。
时光荏苒,现在的孟庆辉已经11岁了,在常村镇中心校读五年级。家里的客厅的墙上贴了十几张奖状,好几张都是孟庆辉的,有两张是“好孩子”奖。
81岁的奶奶李秀文在厨房做饭,她说:“来到这干啥都方便,做饭有天然气,出门有汽车,冬天还有暖气,这样的好日子我以前不敢想。”
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整体搬迁到辉县市后,仍然叫沿江村,也叫常春社区,只是沿江的“江”没有了,村后多了太行山的余脉,变成了事实上的“沿山村”;江没了,水来了,距离村子不足10里地,就是南水北调干渠,渠里流淌的是老家淅川的丹江水。
用水方便了,孟庆辉的父亲孟金培就在邻村承包了两个蔬菜大棚,一个大棚能收入6万元,农闲时节再到附近工厂上班:“附近工业企业比较多,随便都能找到工作,一月收入3000多元。”
沿江村党支部书记叫万志斌,在老家淅川县打了30多年鱼,移民到辉县后,开了个“万家鲜鱼庄”。
万志斌说,沿江村搬迁后,生活便利了,挣钱的路宽了,就医上学方便了,一个字:好!万志斌介绍,村里还大力发展养殖和蔬菜种植,形成以果蔬采摘、香油加工、丹江鱼宴为支柱的特色产业,拓宽了村民的致富渠道。如今,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较移民前翻了两番。
“新家故乡一样亲,哪里的水土都养人。”孟庆辉站到了万志斌的眼皮底下抬头听大人说话,万志斌摸着孟庆辉的头说:“心安了,这里也就是家乡了,沿江村的这些小家伙们搬到这真是有福了!”(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永乐)
许昌
那一天
这一年
幸福日子
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