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8 13:19
“我是公安局的,你涉嫌洗黑钱!”
“你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诈骗!”
当电话那端的“警察”
向你抛来一连串逼问时
你会不会慌了手脚?
近日,一个案件引发网民关注
小学生为给父母“洗脱嫌疑”
用妈妈的手机
向“许警官”发了
36个99元和6个188元
共计4692元的红包配合调查
网友评论
“这娃估计当时都急坏了”
“骗子真可恶!这孩子一定很爱她的父母”
“一定要给在家上网课的娃➕反诈课”
受疫情影响
孩子们天天都要用电脑上网课
有时还要用家长的手机刷这刷那
部分家长对此并不在意
觉得孩子不过是上网课
针对小学生的网络诈骗
不存在的
我家孩子怎么可能会被骗呢
他还小,又没钱
殊不知
已有不法分子将“黑手”
伸向了这群涉世未深的学生
其实上述案件就是典型的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紧跟社会热点、不断迭代升级,造成的损失金额往往较大,广大群众深恶痛绝。此类诈骗让受害人深信不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诈骗分子通过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从而在诈骗过程中准确说出受害人姓名、工作单位、住址、身份证号等,具有极强的迷惑性。
诈骗分子主要犯罪手法为:冒充公检法等机关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名下银行账户、电话卡、社保卡、医保卡等被冒用,或者身份信息被泄露,或者涉嫌洗钱、非法出入境、快递包裹藏毒等违法犯罪,以此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配合调查或接受监管,进而实施诈骗。为增加可信度,一些诈骗分子会向受害人展示虚假公检法网站上发布的假通缉令等法律文书。为远程获取受害人手机上的个人信息,诈骗分子常常要求受害人下载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APP。
为使受害人处于完全被操控状态,诈骗分子还会诱骗受害人到酒店等封闭空间,阻断所有短信、来电等外界联系。公安机关工作中发现,一些诈骗分子还会冒充不同部门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以领取补助补贴、奖学金,医保卡、证券、金融账户被冻结,出入境证件异常、失效等为由实施诈骗。特别是近期一些诈骗分子以受害人涉嫌散布疫情谣言、贩卖假口罩、违反疫情防控规定等为由进行诈骗,影响恶劣。
典型案例
01
套路
以”涉案“为由引起受害者恐慌
准备下班的阿华接到了一个自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准确地说出了阿华的身份证号码与姓名,称他的手机号码存在异地发布网络诈骗信息的行为,已被立案调查。
随后,工作人员将电话转接给当地的“公安警员”。忐忑不安的阿华向“警员”诉说了遭遇。
02
套路
利用公检法权威击破心理防线
阿华按照对方所说,下载了“某会议”手机APP,登录会议号后自动连线。只见视频对面是名身穿警服的男子,背景也是在公安局,看起来十分真实,而且还通过网络给他发来了“警察证和通缉令”。阿华的防备逐渐放松下来。
03
套路
利用手机共享功能套取个人信息
一听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登记在案,阿华脑子一炸,整个人都慌乱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对方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通过共享手机资料要录制视频证实自己的清白。
按照对方所说,阿华打开了视频录制,并提供了名下的所有银行卡和密码,以备查看是否其他银行卡都存在洗黑钱的情况。
提供完个人信息后,对方要求阿华不要挂断手机,保持通话,想拖延时间,增加警方预警的难度和时间。
直到真正的民警找上门来时
阿华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短短几小时
他就损失了9000多元!
民警提醒
自称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要求把钱款转到“安全账户”的一定是诈骗。
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对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不要理睬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要贪图小便宜,轻信中奖、赚外快等说辞;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或修改密码,不要将支付APP设置为免密支付,以免其受骗后大额转账汇款。同时,也要关注孩子自己的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的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