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何在奏折中说“电报实为防务所必需”?北京长线史话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赵其辉

2022-05-19 13:08 语音播报

京味

长线,是长途通信线路的简称。追溯北京长途通信线路的渊源,还得从晚清时期一件事情说起。

1880年9月30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从京师寄出一封快信,收信人是曾国藩之子,正在俄国谈判的驻俄公使曾纪泽。信函由“六百里飞驰”快马送到塘沽,再海路轮船送抵上海,通过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的上海电报局海缆传到俄国。曾纪泽以最快速度回信,到李鸿章收到,已耗时13天,其中有10天都用在北京和上海间的舟马来回。“上海至京仅二千数百里,较之俄国至上海数万里,消息反迟十倍。倘若用兵之际,彼等外国军信速于中国,利害已判若径庭。”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感慨道“电报实为防务所必需。”那时清政府才开始认识到电信对军队和国家的重要性。此后相继开通了电报、电话业务,及至1904年,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天津大沽战备情况,遂由电报局架设了京津的长途电话线路。当时电话线为铜、铁等金属材质的明线,架设后屡遭盗窃和自然侵损,由此,针对长途线路的维护工作诞生。

据《北京志·电信志》记载:电话业务开办之初,长途电话和市内电话是合署办公的,线路维护工作亦然。由于技术所限,长途电话线路很长时间都是以明线架设。1937年,日本侵占华北后,开始埋设京津间的地下电缆,维护工作也增加了地缆的维护职责。1945年,不算少量的地缆,架空明线维护线路总长达1631公里。抗战胜利后,北平的电信建设几无发展。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军管会进驻北平电信局,提出“解放一城,通达一地”的口号。3月初,电信职工就抢修恢复了被国民党军队破坏的通信设施。当年,中央军委电信总局还颁布了有关长途电话的机线维护暂行办法,对长途电话的技术维护和业务管理进行了整顿,从此掀开了新中国北京长途电信线路维护工作的新篇章。1952年,北京至各大行政区长途干线都已联通,以北京为中心的国内长途通信网初具规模。

长途通信线路的维护工作与电信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维护明线线路开始,相继经历了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光缆,以及相应的载波系统的维护工作。早期的明线线路,因为裸露环境,易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更为致命的是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证,很容易被窃听和盗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安排始终处于秘密筹划中,通信安全保密工作十分重要。因此,比明线更安全且美观的电缆被排上建设日程。1972年10月21日,周恩来总理指示:成立“1021”工程办公室(明线改地下电缆工程办公室)。电话线路从此进入电缆时代。1988年,长途电话局至市内电话局间的长市中继线开始使用光缆传输系统。进入20世纪90年代,北京电信开始大规模铺设长途光缆,从此,光缆维护成了线路维护工作的重要任务。

“线路就是生命,障碍就是命令”。这是北京长途电信线路维护团队的信念,正是这一信念,造就了一支钢铁的队伍。

早期的明线时代,线路维护采用包线责任制。一般每个线务员的责任区包括200多根电杆,约20公里左右。线务员巡检多为单独作业,出行时,除了带上脚扣、话机、紧线器、扳手等必备工具,还要带上一定数量的各类线条、线担、瓷瓶等材料。巡检路上更是跋山涉水,风吹日晒。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线务员们斗的是一个苦字,换来的是线路畅通。

到了电缆时代,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线路维护工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当时引进不同国家不同规格的线缆设备,对线路维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务员们刻苦学习,了解各种线缆设备的特性,创造了几种传输介质共同使用的奇迹,保证了通信线路的稳定运行。

光缆时代,线路维护的劳动强度小了,但重要性提高了。光缆大都是国家一级干线,线路的安全稳定关乎国计民生。为此,线务员们把不怕苦的精神变成了向科技要质量的行动,他们相继建成了一级光缆干线自动监测系统、光缆对地绝缘系统、GPS线路巡回监控系统,大大提高了光缆维护质量。

在北京奥运通信保障工作中,线务员们对一级干线光缆、长途中继光缆、本地光缆、充气设备、通信主干道人(手)孔等设备实行24小时不间断维护,巡查里程达数十万公里,并创造了“干线抢修零出动”的佳绩。

这支视通信线路为生命的团队,这群默默无闻的线务员,他们是长途通信线路的守护神,是鲜为人知的无名英雄。


编辑:张鹏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