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心到匠心,甘愿作每一间好房子的纽带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张鑫宇

2022-05-19 17:35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进入
房产
看更多
+ 订阅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在万千理想人居的背后,总有一群固执而坚持的人。他们不遗余力地匠造着每一间房屋,实现着人们安居的梦想;他们没有过于响亮的头衔,却凭着严谨的处事风格、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美好。

执着的“赶考生”

每当有人问起张运增的职业,他总笑称自己是“搬砖的”。身边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个1987年出生的小伙子对自己的职业有多热爱。

2010年毕业后,凭着对行业的一腔热血,满怀斗志的张运增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土建工程师;如今,35岁的他,已是碧桂园北京区域忆西湖项目的高级土建工程主管。

巡查现场、了解施工进度、协调各单位、督促现场操作整改和完善、与施工单位沟通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并逐一解决……这些,几乎是张运增每天都要进行的固定工作。

在外人眼中,这个日复一日“固定化”的工作显得乏味且枯燥,但张运增却有不同的想法。他说,这是一份需要专业技术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的工作,也是一份能把有脾气的人磨成没脾气,把没脾气的人磨到有脾气的工作,更是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职业。

“外行人没法管理内行人。”张运增说,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要在施工现场中落实一砖一瓦的每一个细节。而所谓“有脾气”,说的是工程师需要有自己的思维、见解和处事的方式方法;“没脾气”,则是说工程师需要有极强的耐心和韧性去适应每一项工作,急不得,也恼不得。

2019年底,张运增接管了碧桂园北京区域忆西湖项目三期工作。开展工作时,他发现项目积累了不少流程需要处理,外业工作并没有正常推进,现场基坑的降水效果也不理想。张运增说,当时施工方、监理方对现场情况都没有太多思路,也无从下手。而自己刚来项目,对相关单位的负责人也不熟悉,总担心说话没有分量。于是,他便每天到现场查看基坑的降水情况,几天之后,结合之前的实践经验,张运增大致得出了结论:缺少降水井,需要换填砂石,增加降水泵。

据张运增回忆,那时正赶上春节前夕,降水如果迟迟下不去的话,就会耽误工人们回家过年。为了能尽快解决问题,他加班加点设计出了一套详细的降水方案,并及时向上级做了情况汇报。最终,按照张运增的想法,项目达到了预期降水效果,施工进展重回正轨,他也收获了各方单位的一致认可。

今年,是张运增入职碧桂园的第四年。在同事眼中,他是个对己苛刻的人;在张运增心里,自己还是个有结果导向的人。

用他的话说,工程师从项目开始到结束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的细节把控,都是为了最终的圆满交付。而每一次交付评估,也是检验工程管理人员综合实力的一次“期末考试”。

“交付评估的成绩,是荣誉的标识牌。”为了能在项目上取得更理想的成绩,每周五张运增都会抽出时间参与碧桂园面对内部工程师开展的常态化培训中。工作之余,他还会进入碧桂园内部学习平台,通过集团开发的工程类自研课程,梳理各阶段项目管理中所需的知识点,学习其他工程师分享的优秀经验做法,弥补自己的知识盲区,提升多方面技能。

在土建行业里摸爬滚打12年,张运增把对工程师这份职业的执着和热爱、理解和钻研融进了日常工作的点滴。这个曾经的毛头小伙,也在一次次实战历练后成为如今能独当一面的“专业选手”。

张运增在检查排水管的墙间距

细致的“匠造者”

同是一毕业就入行,今年是李龙入职碧桂园的第六个年头。

这几天,最让他开心的一件事,就是自己评上了碧桂园北京区域第二届工程师文化季的“匠心工程师”。李龙说,能在专业工程师云集的队伍中获此殊荣,那种难以言表的激动之情,推着他一下“穿越”回了2016年自己刚入职碧桂园那会儿。

毕业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李龙,在刚参加工作的几年里,一直做着施工管理和工程师的工作。“那时碧桂园是行业里发展又快、规模又大的企业,根本没想过自己能来这里工作。”当被通知入职时,他甚至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虽然之前有过几年相关工程经验,但李龙还是决定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做起。从工程质量巡检到碧桂园北京区域宣化首府项目工程经理,六年来,李龙全程跟过两个、支援过五个项目。

李龙负责的宣化首府项目

2021年初,正值碧桂园·首府各单位陆续进场,初来项目的李龙随之迎来了首场考验。“协调组织施工是首要难题。”李龙说,工期不等人,绝不能因为自己是“新人”而耽误了项目的进度。

于是,在抽丝剥茧项目的具体情况后,李龙一边开会沟通协调各方单位,一边进行着设计地勘、土方开挖等工作。“从开始的陌生到后来的彼此信任,过程中要付出多少努力,只有经历过才会懂。”现在李龙依旧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在给“三号楼”打桩时遇到的困难。

李龙介绍说,在地勘三号楼时显示是没有水的,没想到打桩到地下12米深的时候,突然打出了水。那时,最让李龙犯愁的不是没有解决办法,而是时间紧任务重,且本地工人不加班。为了项目按工期正常推进,一边协调设计院修改图纸,一边自己出钱给工人订外卖,蹲在项目现场跟工人们一起吃饭,吃完一起加班施工。终于,三号楼在短时间内进行了重新施工,并圆满完成了供货任务。

如今,负责从工程开始到交付全周期施工现场质量、安全、进度三大维度的李龙,工作起来已经得心应手。现在,工地上哪里进度滞后了,哪些地方亟待改进,他一眼便能看出症结所在。

“我是觉得,一个好的工程师不单要懂专业知识,强技能技术,更要发自内心的认同这份职业,时刻心怀责任。”李龙说,在碧桂园工作的这些年,他时刻都能从分毫之间感受着“工匠精神”的存在。

“工匠精神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很好的推敲,脚踏实地奋斗,伟大在于细节。”作为碧桂园第一位工程师和第一位项目总,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曾如是定义工匠精神。

“就像我们企业文化中所说的那样,工程师是美好人居的“匠造者”,要做好每一个细节。只有践行脚踏实地的原则,才能用日复一日的时间和精力把一幢幢大楼建起来。”工程师是如此,企业亦是如此。

每当李龙和格外支持自己工作的妻子聊天,总感到自豪的同时又有些许愧疚。“因为工程师的工作性质,很多时候与家人聚少离多,对他们有很多亏欠。但每当看到项目一点点做起来,万家灯火通明时,心里总会有种莫名的成就感。”李龙如是说。

在施工样板做户型及配套讲解

(右一为李龙)

产品的“守护者”

2018年毕业后,作为“超级‘碧’业生”加入碧桂园北京区域的王建林,做工程师有两年了。

入职碧桂园的前两年,王建林主要在运营部负责对接多个项目的运营管理工作。在一次日常培训中,一句“强调实践,去一线锻炼”的人才培养理念使其深受触动,当下,王建林便下定决心:“去一线。”

在他心里,虽然项目是房地产工作的重要枢纽,但许多业务都是围绕着项目工程展开的,如果不深入到一线去了解、学习,很多事情就容易变成纸上谈兵。于是,为了更好地支援项目,也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2020年,王建林申请转到项目工程一线。

但下沉一线,并没有想象的容易。从运营到项目工程师,王建林有很多工程规范都没了解过。为了快速达到工作要求,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自学相关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随时请教同事,短时间内就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保质保量完成了土建移交精装、精装移交四大件的各项工序,同时,按时保质地完成了碧桂园承德双滦项目180套精装房的交付。

现在,王建林已是碧桂园北京区域丰宁首府项目的土建工程主管,主要负责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等,同时也包括与之相关的运营、成本、财务、客户关系等工作。这个刚刚而立之年的小伙子,为了坚守住这份自己愿称之为“神圣”的职业,始终不断学习着。

据王建林介绍,为了强化集团内一线工程师的质量意识、塑造匠心文化,碧桂园自去年开始定期举办工程师文化季活动,同时会以文化季为契机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主题培训、实战演练等活动。王建林说,在活动中,他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了无论是对产品追求、技术革新、还是对美好生活塑造,都需要由每一位工程师用匠心去实现。

“我理解所谓的匠心精神,首先是从业者要热爱自己所做的工作胜过它给自己带来的收益;其次是要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他说,匠心精神于工程师而言,是一种认真敬业的精神,要时刻树立起对行业的敬畏之心、对工作的执着之心和对产品负责的态度,牢记自己的另一个姓名——“工程师”。

项目交付前,检测瓷砖防空鼓情况

(右一为王建林)

匠心筑梦 回归品质

汹涌发展几十年后,房地产回归到居住和产品本身,房企更需要固本强基,苦练内功。当好产品成了房企穿越周期的基本盘时,工程师作为一线工程质量的把关者,更显得尤为重要。

2014年,万科正式签发了集团文件,针对工程专业设立了“工程师节”。随后的几年时间,包括碧桂园、融创、世茂、中梁在内的若干房企纷纷提出了“工程师文化”。其中,碧桂园将每年4月第三个星期五设为企业的“工程师文化节”。

除了一年一度的企业节日,“工程师文化”如今也已经成为房企的常态化打造方向。据了解,世茂将工程师节与工地开放日相结合;正荣将每年9月设为正荣全国质量月;碧桂园则将工程师文化节延展成“工程师文化季”……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碧桂园“工程师文化季”活动的启动仪式上,总裁莫斌说,持续的强基行动,虽然让企业的各项指标有了大幅提升,但仍需不断地对标优秀同行、超越自己。“强基行动是‘好房子’的基石,只有把基础夯实了,才能在客户心目中真正树立‘好房子’形象。”

如果说万千家庭是居住的主角,那么贯穿产品全程的每一个工程师,便是筑梦的巧匠。他们用专业与匠心,用严谨与细致,将蓝图变为现实,将梦想全力兑现。


编辑:张鑫宇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