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2 10:02
“80年前的5月,在延安响起了一声春雷,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会议,并且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的诞生,不仅标志着艺术为人民的我国文艺创作新时期的开始,更历经岁月考验,始终指引着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前进的方向。”5月21日,在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主办的“以人民为中心,走中国特色电影发展之路”的北京线上论坛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激动地说道。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80年间,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2016年及2021年两次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中国电影成为生动地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景观、文化景观和传播景观。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钱军致开幕词,他表示,此次论坛旨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八十周年,研究阐释中国电影“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轨迹和艺术实践,创新探索“人民电影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当代意义。“这是北京电影学院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电影学术界的一件盛事。”
主题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大影视高校的多名教授和电影专家们发表了主题演讲。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智锋在演讲中说,“回望80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依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讲话强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这就是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沉下身来与人民相结合,以人民为师,拜人民为师,才能有我们源源不断的电影的发展繁荣。”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1956年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了“双百方针”,再到邓小平同志1979年在第4次文代会上提出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都是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又一次丰富和发展。”到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对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其中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不能为资本服务,不能为挣钱服务,也不能为少数人服务,这是对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新的延伸、新的发展。”在此指导下,中国电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战狼》和《长津湖》等战争电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的指挥官和战士;而像《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也让普普通通的人民成为了电影中的主角,“这些‘新主流电影’都体现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艺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激动地说,再次研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最大的感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文中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给了我很大启发,一名文艺工作者不能只看到自己所写的东西,在观察生活时不要只局限在一些小方面,斤斤计较,而忽略了更宏大的时代政治环境,我们的写作和艺术创作应该有更加宏大的全局观。”
周星表示,重温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再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都看到一以贯之的东西,就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以及从实际出发,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愿望,这是我们文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东西。”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回忆,自己刚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教材缺少,同学们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专门用来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逐字逐段地学,还要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但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也为我在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学习上奠定了基础和方向。”他表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喜闻乐见”一词,“这也是对电影一个最重要的评价,就是要让观众爱看,喜欢看,要能够让观众来接受你的价值观和表达,最终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