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为何“小满”之后没有出现“大满”的节气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卫丽

2022-05-29 09:28

学习

小满名称来源及含义

小满作为节气名称最早出现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斗)指巳,则小满,音比太簇。”高诱注:“簇,言阴衰阳发,万物簇地而生,故曰太簇。”《太平御览》卷二十三《时序部》引注“满,昌(冒)也。”满,可解释为壮大之义。《说文解字》对“小”的解释为“物之微也”,《康熙字典》引用《徐曰》的解释为“始见”。那么,“小满”的本义可解释为万物不断壮大,开始盈满,但并未完全成熟,是反映物候的节气。又《三礼义宗》:“四月立夏为节者,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小满为中者,物之生长小得并满,故以小满为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至此小得盈满。”那么,在农历四月中旬小满的“物”具体指什么呢?

《吕氏春秋·孟夏》:“是月也……农乃升麦。”升,既指谷物成熟,也指进奉进献,是说农历四月,麦子成熟后,农民要献上新麦。那么,此时成熟的麦子只能是冬小麦。北宋人马永卿《懒真子》:“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此时的“小满”当然也是冬小麦。殷商时期,(冬)小麦率先在中原地区得以推广种植,从西周到春秋,(冬)小麦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都得到过推广,且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而(冬)小麦的生长周期对春、夏、秋、冬“四时”时间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我们知道小满作为节气名称出现于战国秦汉时期,此时正是二十四节气得以从“八节”逐渐完善为“二十四气”时期,也是冬小麦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推广得以强化的时期。由于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气候和物候情况,而黄河流域在农历四月中旬进入灌浆、乳熟期的农作物只能是冬小麦。正如樊志民教授所言,冬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经历春夏秋冬的温凉寒暑,最具“四季中和之气”。因而,作为小满节气的代言,冬小麦是当之无愧的。不过,随着二十四节气适用范围的扩大,农历四月中旬,除冬小麦之外,还有越冬油菜等其他夏收谷物也籽粒饱满,将进入成熟期。因此,小满节气“小得盈满”的也就不仅仅是冬小麦了。

小满原义反映物候时令已如上述。不过,常有人疑惑为何小满之后没有出现名为“大满”的节气,就像小暑和大暑,小雪和大雪,小寒和大寒那样。这要从战国末期出现的哲学流派——阴阳家的哲学思想中寻求答案。阴阳学说将天地万物分成阴、阳两种状态,阴和阳相互消长,成为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因而,《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又《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民间也有“水满则溢,物盈则倾”的处事道理。《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深受阴阳学说影响,小满的名称很可能即出于此学说。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夫寒暑以时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种易大满者,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盖有芒之种谷,至此已大,人当效勤矣。”前者以时令命名,而后者兼具时令与人事,这当是小满不同于其他节气名称的重要原因。

小满节气的农事活动

小满也是反映农事活动的节气,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农事活动就是农与桑。

小满时节以小麦为代表的夏收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北方旱作区主要是田间管理工作。例如,农谚“小满不满,麦有一险”是指小麦在小满时节如果灌浆不足,则很难成熟,产量会受到严重影响。“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却怕寸水”是说籽粒饱满的麦子如果根部有了积水,一遇大风,很容易造成倒伏,因此,此时的麦田不能蓄水。与之相反,南方地区小满时节气温升高,雨水充足,最适合农业耕作,“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等都是相关民谚。在南方,人们用“满”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有“小满,江河易满”,“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因此,小满也成为反映降水情况的节气。西南地区更有“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小满不满,犁耙高挂”等民谚,指的就是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芒种时节也就无法栽插水稻的局面。

古代社会与农相对应的工作是桑。我国拥有悠久的养蚕历史,西周时期已有了规定的养蚕制度。一般在农历二月浴种,三月初一开始养蚕,小满前后蚕茧形成,开始缫丝。到宋代,江南地区已经出现小满时节几乎家家户户忙着煮茧缫丝的景象。直到清代,依然如此。《清嘉录》:“小满乍来,蚕妇煮蚕,治车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另外,早在东汉《汉宫旧仪》等文献中就记载古代帝王后宫有祭蚕神的仪式,而江浙一带民间至今流传着小满为蚕神诞辰的说法,也有祭祀蚕神的习俗。欧阳修“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的诗句,正是对小满时节小麦孕穗、种桑养蚕情景的写照。

蚕事之外,清代江南地区还形成“小满动三车”习俗。清人张羲年《姚江竹枝词》有:“春深争采雨前茶,立夏称人杂笑哗。蚕事既登田事起,年年小满动三车。”诗中的“三车”指的是纺车、水车和油车。纺车为上述缫丝后续工作织布之用,水车用来抽水灌溉。小满时节正是江南地区水稻插秧时节,《清嘉录》载“设遇梅雨泛滥,则集桔棒以救之;旱则用连车,递引溪河之水,传戽入田,谓之踏水车”,江南地区在小满时节还有祭水车神和“抢水”的习俗。油车用来榨油。小满时节正是江南地区油菜籽大面积收获的时期,此时,用油菜籽榨油的油车坊开始忙碌起来。此外,小满时节,还有挖苦菜、吃苦菜的习俗。

(作者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


编辑:丁梓欣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