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7 11:57
5月17日下午,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337场新闻发布会宣布:朝阳区4个封控区降级为管控区,10个管控区域解除管控措施。连续多日奋战后,负责之前“管控区“保供的城市摆渡人的心里也踏实了一些。“90后”美团买菜分拣员邢晨接到爸妈电话:“你都2周没回家了,什么时候回家住?”“快了,朝阳情况好了很多。”邢晨安慰爸妈。
出于支援保供考虑,从5月5日起,邢晨和他的“战友们”美团买菜北京广渠门店同事几乎都没回家,他们集体住在门店隔壁10米的连锁酒店。每天早上6点半,大家洗漱吃饭后冲向“战场”,开启一天的分拣工作,直到深夜23点结束。邢晨亲眼见证过朝阳管控区的下单高峰,但高峰很快过去,一直有人下单鲜花。这几天,小龙虾、鲜花、啤酒烤串等“烟火气”订单回来了。
朝阳管控区居民都买啥?“90后”分拣员小哥:鲜花一直没断过
邢晨生于1991年,是地道的北京小伙,家住十里河吕家营六道口村。从外经贸大学毕业后,他到美团买菜当分拣员。本轮疫情之前,他每天骑电动车10公里到广渠门美团买菜门店上班。
从4月25日晚间开始,北京市朝阳区部分区域提升管控措施。临时管控范围东二环以东,西大望路以西,华威南路和松榆南路以北,广渠路以南合围成一个“方形管控区域”。邢晨所在的美团买菜广渠门店,距离朝阳区疫情临时管控区域仅300米距离,承担了这个“方形区域”左半部分的配送。他亲眼见证过下单高峰,但“民众总体还比较乐观,民生商品下单高峰很快就过去,且一直有人下单鲜花。”
邢晨记得,本轮疫情消息刚传出来时,有客人凌晨二三点钟下预订单。他和同事们早上6点多爬起来开始分拣,上午七八点迎来分拣高峰,一直忙到晚上23点多结束。最多的一天,他一个人分拣了近3000件货,脚趾、膝盖都在隐隐作痛。有用户一次就下单4桶水、5包米面粮油,最重的一单重达五六十斤。但大家很快就冷静下来,毕竟外卖、快递都没断。很快,民生类单量减少,管控区内又以日常蔬菜水果肉类订单为主,鲜花订单一直没断过。
分拣员的工作并不轻松。忙时要在200多平方米的仓里,日行4万步,相当于跑完42公里的马拉松所行步数。邢晨因为分拣搬运的物资沉重,腿上戴着护膝,不戴则膝盖疼。他的左脚得了甲沟炎,走起路来脚指甲嵌进肉里,但他不敢穿拖鞋。“烤串、小龙虾多在冷冻区,温度达零下18到零下20摄氏度,穿拖鞋冻脚。再说,扛整箱啤酒,很怕掉下来砸到脚。”邢晨有着北京人的乐观和皮实。
朝阳垂杨柳附近多为老旧小区 “孝心单”穿越疫情
朝阳区临时管控区域内,尤其是垂杨柳、劲松多为老旧小区,很多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居住在此。邢晨记得,一位顾客给垂杨柳社区的老人下单买香蕉,并留言:“家里老人年纪大,吃不了4个大香蕉,请换成4个小香蕉。老人牙齿不好,不要青色香蕉,请挑黄色熟透的,谢谢你们。”正在值班分拣的邢晨看到这样的“孝心单”,特意按顾客要求,给老人挑选适口的香蕉。
午休时分,邢晨看到劲松九区的老人喊他:“小伙子,怎么下载APP,在网上能买菜买鸡蛋的?”邢晨会在安全范围内,教老人怎么填写地址、电话。客人下单后,美团买菜把订单送到小区门口,“大白”消杀后会逐一送给住户。
邢晨的同事,“80后”美团买菜员工李国伟,给一位家住安化北里的聋哑老人送过菜。老人有70多岁,他孩子已经40多岁了。电话中,老人的孩子对李国伟说:“老人听不到敲门声,请多敲一会,一定把菜送到。”遇到这种单子,李国伟几乎都优先派送。老年人大多不会用手机买菜。虽然政府部门供应及时,并不缺吃喝,但疫情期间孩子的心意很珍贵。
李国伟觉得,经过疫情,反而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很多顾客看他拎着几大袋子蔬菜,都会主动让出电梯位置:“让送菜的人先走。”有一位老人拽住他,非要送苹果和枇杷给他,不拿不让走。有的顾客打开门直接说:“送你两个N95口罩,疫情期间保护好自己。”即使李国伟一再解释,美团买菜每天都会免费发N95口罩给员工,不用自己花钱买口罩,也很难抵挡顾客“不拿不让走”的热心。他只好顺手将顾客的垃圾袋子拎下楼,下次扛菜上楼更卖力。要对得起人家的善意,他想。
这两周,也是李国伟听到“谢谢你”“辛苦了”最多的两周。在朝阳区疫情“保供”的巅峰时刻,很多顾客对延迟表示理解。“送就完了。只要能送,就收”。这几句话,让送菜到凌晨1点的李国伟倍感欣慰。
朝阳区逐步解封 小龙虾、烤串、啤酒见证“烟火气”
这几天,朝阳用户下单小龙虾、烤串、啤酒、雪糕等“夜宵”单量也多起来,重新感受到烟火气。
5月17日,看到新闻说“北京市朝阳区4个封控区降级为管控区,10个管控区域解除管控措施”,邢晨也开始感受到附近用户下单的变化。“购买米面粮油的人少了,烟火气逐渐恢复。现在晚上七八点钟,有很多人开始下单烤串、小龙虾、啤酒、雪糕等夜宵,买零食、鲜花的人也不少。”邢晨觉得,离自己回家的日子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