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文旅“疫”线展风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5-27 12:02 语音播报


紧急时刻,战疫有我。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快、隐匿性强,石景山文旅系统闻令而动、迎难而上。连日来,广大文旅工作者下沉社区,支援一线,与石景山老街坊们一起,绘就了一幅齐心抗疫的感人画卷。与此同时,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在公共文化设施暂停线下开放的情况下,推出了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既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又鼓舞了战疫士气,坚定了抗疫必胜的信心。

文旅工作者

“疫”线奋战不停歇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随着新一轮疫情出现,从4月下旬开始,石景山文旅系统干部职工便陆续下沉社区,支援一线疫情防控工作。感人的情景不时闪现,青春的光芒熠熠生辉。

支援模东社区队伍中有一对夫妻搭档——石景山区图书馆的张志刚和王立荣夫妇,二人一大早就赶赴社区核酸检测点位,一干就是一天,根本顾不上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

石景山区文化中心的杨涛同志今年59岁了,刚刚从石景山区隔离酒店完成任务返岗,又一头扎进了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忙得不可开交。

石景山区非遗中心志愿者李庆戌,听说区域核酸检测需要紧急支援,毅然加入到非遗中心支援社区抗疫队伍中。每天清晨到达现场,搭帐篷、搬设备、引导群众检测。

5月7日,石景山区文化馆曲艺干部李然用手机视频记录下了同事们一幕幕的战疫场景。为同事们拍完视频,李然自己也穿上了防护服,协助大家进行核酸检测。他表示,面对疫情,没有旁观者,今天大家一同负重前行,必然换得明天的岁月静好。

在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室暂停开放的情况下,各社会化运营团队积极投入到街道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古城、广宁、金顶街等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工作人员也纷纷投身“疫”线,为辖区内核酸检测工作贡献出一份力量。

丰富多彩

线上文化活动不停更

疫情期间,石景山全区上下风雨同舟、守望相助、众志成城。为了给居民鼓劲,奠定战胜疫情信心,石景山区虽然暂停了线下文化活动,但是策划推出了一大批精彩的线上文化活动,切实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充分发挥石景山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石景山文化E站”、微信公众号“石景山文旅”等线上渠道作用,提供阅读资源、非遗展示、线上演出、摄影分享等种类丰富的线上文化活动。目前石景山文化E站用户已占辖区总人口近80%,数字资源42TB(计算机存储容量单位),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4万场,浏览量1925万人次。

在4月23日,第27个“世界读书日”之际,石景山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实体书店等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策划了“直播·全民阅读”“展览·开拓视野”“打卡·趣味阅读”“竞答·博闻多识”四大板块线上活动共53项74场。

在“五一”假期,石景山区倡导大家就地过节,减少人员流动,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推出魔术演出线上直播、文化云课堂在线观看,还有非遗民俗文化讲述、科普知识讲座、手工制作和亲子读书会等多种线上活动。一系列线上活动的举办,让居民不出家门即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

创新发展

推动示范建设不停步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石景山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面临挑战,也迎来了机遇。以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工程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稳步迈进。各类“软件”服务通过“战疫”时光磨练,逐渐升级、不断优化。

2021年7月,石景山区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此后,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的脚步没有停下。紧邻首钢滑雪大跳台的广宁街道伴随冬奥会举办和后冬奥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力,新改建的广宁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和冬奥城市文化广场功能健全,科技感十足,可满足多种文体休闲需求,成为辖区居民们心中的精神家园。而这只是石景山区公共文化设施持续建设升级的一个缩影。

在示范区创新发展过程中,石景山区摸索出提高政府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新着力点——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该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大数据平台,整合了“石景山文E”APP、首都图书馆“一卡通”系统等多个数据源。平台的大数据分析被用于用户精准画像、个性化活动推送等多种场景,让群众在海量资源中更精准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和服务内容。在互联网时代活用新型传播方式,让更多群众更便捷地享受到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

根据《石景山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2021-2025年)》,石景山区在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空间便捷化、服务社会化、供给品质化、管理智能化,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诸多方面作出明确要求,并将示范区创新发展纳入政府绩效管理体系。

随着石景山区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中不断砥砺前行,持续擦亮了区域文化创新品牌,人文画卷与旎丽风景线就此缱绻展开,让文化之光惠及一方百姓,辉映美好明天。

先锋——全力支持抗疫 TA们在行动

编辑:康健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