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20:15
头戴白色头巾,手捧粗瓷碗,黝黑的面容布满刀刻般的皱纹……1980年,罗中立以一幅《父亲》震撼中国画坛,并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6月8日,“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是罗中立在北京首次举办的大型回顾展,也是罗中立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一次作品回顾,共展出作品200余件。
油画《父亲》是展览的起点,也是整场展览围绕的中心。在1980年代,它第一次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超写实的手法,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展览中的素描与彩绘手稿,揭秘了这幅“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的创作过程:画家曾描绘老农辛勤劳作、休息时喝水的场景,并写下“粒粒皆辛苦“的感悟;画中人物手中的水壶,经过推敲后修改为粗瓷碗。
“《父亲》的草稿,有两个原型。”策展人崔灿灿介绍,《父亲》原型之一是罗中立在重庆沙坪坝的公厕旁见到中一位“守粪的农民”,另一位是他在上世纪60年代去大巴山下乡时寄住的房主邓开选。罗中立回忆到,守粪老人“古铜色的皮肤,轮廓分明的线条,精壮的气势”和“大巴山人(邓开选)的坚毅形象——对劳动的忠诚,对生活的执着”,仿佛是那个变革的时代中最动人的写照。两个农民的形象,奠定了《父亲》最初的样貌。
如果说,《父亲》是1980年代罗中立的代名词,那么“巴山系列”则是90年代罗中立最为重要的关键词。1966年,罗中立离开故乡,第一次来到大巴山,住进了农民邓开选的家。两年后,罗中立从川美附中毕业,欣然去了位于大巴山的四川达县钢铁厂,开始了十年的巴山生活,后来也创作了许多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在展览展出的《砍柴》《推磨》等作品中,罗中立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巴山人健美的身形、炽热的精神气质。
连环画在罗中立的创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1973年,还在四川达县钢铁厂当工人的罗中立,就开始了连环画的创作,出版了《四十二根导火绳》和《四条红领巾》,1979到1981年,他又创作和出版了《二月风暴》(1979年)、《水浒故事》(1980年)、《曹操的故事》(1980年)、《智取生辰纲》(1981年)等12本连环画。展览展出了罗中立创作的部分连环画与组图,呈现了“情节”与“叙事”在罗中立艺术观中不断变化的历程。
展览还从罗中立近千件纸本作品中,遴选出50多张素描、写生薄、水彩、钢笔画、小幅油画作品。“罗中立几乎每天都在作画,无论是重庆和北京的会议中,巴山的田埂与池塘旁,还是威尼斯、巴黎、布鲁塞尔的广场。”崔灿灿表示,展览中陈列了罗中立在不同地点、时间中所画的手稿,有普通的笔记本,有酒店里信纸、会上的文件、展览的请柬、台历的翻页等。在这个纸本旅程中,罗中立以不同的尺幅、风格、方向和视角描述了一个纯粹的绘画世界。展览将持续至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