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华文化所浸透的国学维护者——记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彭林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石梅

2022-06-13 14:09 语音播报

时事

被中华传统文化浸透的彭林

石梅

IMG_4996

(彭林先生在书房)

照片 1154

(彭林先生讲课)

孔子提倡的“礼”,凝聚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力量,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中,没有什么人能把她剔除掉;但是,在沉睡之后的迷茫中,要想唤回她,却必须有人用心血“激活”她。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彭林教授就是这样的实践者之一。

2001年,在清华大学,彭林开设了公共选修课“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在全国高校独此一家,已经是一奇;而且,这门课受到以理工科为主的清华学子的深深喜爱,称之“让人心灵受到震撼”,更是一奇。究竟彭教授的课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带着这份好奇,我在2007年盛暑之时,坐在清华大学的课堂里,当了一回学生,认真听了彭教授的课,并采访他,当面向他请教,受益匪浅。

被中华文化所浸透

在彭教授的宽敞的客厅里,最吸引我的不是那一排排装满古装书的书柜,而是书几上大摞大摞的手抄本。我惊奇地睁大眼睛翻看:《殷契粹编》、《殷墟卜辞综述》、《金文编》……这些鸿篇巨制,居然都是用手抄写,以笔勾画,工工整整,一丝不苟。泛黄的大小不一的软皮本、硬皮本的上印的毛主席语录和工农兵形象,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那些8开白纸装订的本子,更诉说着主人当年生活的艰辛。

彭林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在知识荒疏的那个特殊年代,他在无锡四中读书时,从语文老师手中一本《文字改革》的杂志上,看到有文字起源的文章,如获至宝,从此迷上了古文字。

1969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从南昌工业学校毕业,到车间劳动,后做老师。在别人去看电影,打牌,在夜深人静时……没有书可以读的他,全神灌注地抄书,抄古文字。他被古文字深邃的内涵所打动,发现每个汉字几乎就是一个故事。“我”字为什么这样写?原来是一种兵器,“王”字竟然是大斧……他越抄写就越觉得对中国文化必须深入了解。

他去江西图书馆借郭沫若的《殷契粹编》,整本地抄下来。打听到有位大学老师有陈梦家所著的《殷墟卜辞综述》,他就马上找到那位老师的家。他一眼就看到桌子上摆着那本渴望许久的书,激动得不得了。可是,老师不借,说“你能把《说文》看了就不错,这不是你能看的。”此话恰如冷水浇头,他只好怅然地离开。

但是,冷水只让他更冷静地思索找书的途径。在工厂,他利用加班或换休的方法,腾出时间,骑自行车去江西图书馆,去抄容庚的《金文编》。中午,图书馆休息,他只能在旁边的“八一公园”里等候。

一次,他路过江西大学门口, 于是索性就闯进校门去找图书馆。图书馆老师虽然接待了他,但是,并没有找到他要的书。“我特别需这本书,请您帮忙,谢谢。”彭林恳切的话语,打动了图书馆老师,终于,在另一杂物间的屋子内找到了《金文编》。书上的卡片还没有借阅人的名字,这说明此书从来没有人看过。

“这可是宝贝呀!”彭林真诚地道谢,图书馆老师破例允许他回单位开介绍信借一个月,看不完还可以续借。这样,他就可以在晚上继续抄书了!他欣喜若狂,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在饥渴难当之时,如饮琼浆。他闷在小屋子里,连夜抄书。坐在小板凳上,不顾酷暑汗流浃背,不知道时间的流失,坐久了,以至于长出了疖子,他坐在小板凳上只能是歪坐一半。

20世纪70年代初期,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轰动了世界,也轰动了彭林的内心,更让他日夜沉醉于丰富的古文字之中……

彭林以鲁迅的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为座右铭,要对祖国文化尽“匹夫”之责。倾倒、痴迷于中华文化的他,终于在勤奋苦读中结出硕果。

1978年一天,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孟世凯先生写的一篇谈甲骨文蚕桑资料的文章,顿时魂魄飞腾。他马上给孟先生写信,谈自己的感想。没想到孟先生很快回信,说有问题可以通信,还告诉他一些必读书目。

大旱逢甘霖,他马上去找这些书,披阅它们,沉醉其中。他觉得,世界上没有比这个事更甜美的了。

“机遇总是眷顾有心人”。此后,中学领导给了他上北京师范大学进修一年的机会。他更抓紧机遇去孟老师家借书。在进修的一年中,他钻研写出了一篇考释甲骨文的论文。孟先生认为论文很有见地,于是推荐给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赵光贤先生。这位著名的历史学家看了也很欣赏,推荐给《考古》杂志发表。

进修一年期满,彭林向赵先生辞行。此时,他意外地听到赵先生说:“你来考我的研究生!”这简直是天大的喜悦。

“可是,我没有上过大学,单位也可能不放。”彭林不能不有此顾虑。赵先生没有说话,伏案写信,恳请单位支持:“国家发展需要人才,如蒙允准,五内俱铭。”

“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是机遇,“我材”是储备。彭林储备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才学,更大的机遇又再次降临到他这个多年研修中国传统文化之人的身上。

1984年,彭林得以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当“有用”的机遇来临的时候,看的你是否有“我材”!他需要考6门功课。而且,他必须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他工作忙:班主任、团总支书记、每周上16节课。但是,文史专业考试,他获得了第一名。“高山不阻路,送我上灵霄”,这是对有毅力有能力人的赞语。当年,彭林跨过了大学阶梯,如愿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5年的苦读,他又攀登上了更高的高度,1989年一举拿下博士学位。1993年,彭林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他作为优秀人才被清华大学引进。个中的原因,说他“幸运”,誉他“才华”,皆不“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对中华文化的倾倒、痴迷!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被中华文化浸透的人。

“我以我血荐轩辕”,彭林在自己的“灵台”之上,对着中华5000多年文化的茫茫长空深深地长揖。他说:“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社会科学学者,要担当起塑造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任”。

变化气质 涵养德性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彭林教授,就是这样一位追踵先贤、满怀忧思的严师。

彭林认为:中国传统之礼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安邦”良方。礼是人的行为方式,思维准则;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涵养德性,提升境界。要想营造和谐社会,就必须把每个人都教育成身心和谐的人。而今的市场经济、法制社会,如果没有礼的融合,就会出现诸多的不和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礼受到过度的批判,甚至曾被全盘否定,生活中有些人甚至连起码的礼仪规范都不注意。可以这样说,这种“文化自戕”,会动摇我们民族自信和文化自尊的根基。

彭林忧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中国礼仪的丢失,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文化的研究,尤其注重对古代礼学以及《周礼》、《仪礼》、《礼记》等礼学经典的研究。他著作颇丰,《<仪礼>全注全释》、《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礼乐人生》、《中华传统礼仪概要》、《三礼研究入门》、《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等书不断问世。

“三礼”之中的《仪礼》出现年代最早,因文意很难读懂,故传习者极少,注释者更廖若星辰;彭林却笃志以继绝学,他编著的图文并茂的《中国传统礼仪格言》首批印出,风行于大众,很快告罄。

他在可能成为绝学的“三礼”的研究之路上,不断攀登取得丰硕成果之后,又开始了新的里程。他要把研究古代礼学的成果课程化,把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传授给大学生,使学生以礼仪变化气质,涵养德性。

他的课是一种震撼

彭林决定首先让自己所讲之课成为吸引学生的力量,将中华传统礼仪之道,化作甘露滋润学子们的心田。他在清华大学开设了全国高校唯一的《中华古代礼仪文明》选修课。

课堂上,他从浅显的方面讲起,却让人们感到耳目一新。比如,人们常说的“观光”,原意并不是游山玩水。《周易》中有“观国之光”句,是指外出观察人的精神面貌、道德气象,即观察国家的人文之光。

彭林在教学中突出中国礼学的人文精神,“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的定位。他谆谆告诫学生:“《礼记》曰‘德辉动于内,理发诸于外’,是讲中华礼仪的根基是人的内在德行,礼仪是德行的体现。”

满怀着对中华文化的无限敬意,他告诉学生,中华是礼仪之邦,儒家文化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他从历史渊源上讲述“礼是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礼是以道德为核心的国家典制,是对人性合理的制约,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的体现。”

彭林在讲述这些内容时,注重与学生的社会意识相结合。他联系学生中存在的“失礼”的种种现象。比如,学生中许多人上大学后,尽管家庭经济并不宽余,但是依然依赖家庭来维持自己的“体面”生活,对家庭和社会都缺乏责任心。因而在讲古代成年礼时,就让学生谈什么是成年意识,当前有哪些不负责的行为,应该具有怎样的责任心。还有,当今在一些年轻人中流行未婚同居、“试婚”的现象,家庭观念薄弱,婚姻不稳定。他在讲解古代婚礼时,就着重讲解传统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追求“地久天长”的传统婚姻理念。让学生将两种婚姻观念作比较,谈自己的价值观、婚姻观。

彭林讲授“礼”,自己首先躬身垂范。他在每节课的开始和结束时,都给学生行鞠躬礼。开始学生安坐不动,坦然接受。几节课过后,他开始提出礼是互相尊重的,如何“礼尚往来”的问题;并指出不少现象,如有的学生提问时不起立,在座位上指手画脚,有的上课还嚼口香糖,有的迟到了,走动响声还很大……请同学思考。学生们意识到这是失礼了,从此上下课,大家也都自觉向老师行礼。那些不合于礼的现象,也都悄悄地消失了。

礼是要践行的,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参与并实践,也是彭林授课的特点。如何给父母、朋友、老师写典雅得体、有

书卷气的书信,在社会交往中,如何使用敬语,学生参与讨论并同时进行实际锻炼。以前,学生们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一经学习,许多同学写出格式规范、温文而雅的信笺。同学们对设计传统与现实结合的,富有人文精神的见面礼仪、成年礼仪、婚礼等也显示出了很大的热情,写出了有不少有创意的方案,而且言行举止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学生们纷纷反映:“彭林老师授课声情并茂,妙语连珠,用浅显风趣的语言,把高深睿智的学问轻松道出,不仅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也熏陶了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去热爱传统文化。”“感觉精神升华。”“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素养。”中国传统文化“礼”,正在为学子成为典雅君子而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滋养作用。有位清华的同学这样评价彭林的课:“在清华如果没听过彭林老师的课,那简直是悲哀!彭林老师的课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震撼’!”

彭林的另一门人文选修课《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也深受学生的钟爱。每学期都有上千名清华学生报名听彭林的课,所以只能通过电脑抽签来确定听课同学名单。为了尽可能满足同学的要求,授课曾安排在课容量最大的清华建筑馆报告厅以及主楼后厅,可还是容纳不下。有些同学从大一到大四都没能选上,便年复一年地旁听了两三年。有位工业工程系的学生连续听了4年,最后索性转到历史系,做了彭林的研究生,感人至深。学生说“这是振聋发聩的寻根之学,是文化和心灵的碰撞。”

殷墟“妇好墓”里的象牙杯、曾侯乙墓漆箱盖上的天文图与28宿的起源、人体经络与明代正统针灸铜人……彭林引导学生从这些文物上探索中国古代农业、天文、医学、音乐、玉器、建筑等领域的杰出成就,以此来介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读懂了这些物化了的中国文化,更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尊严,从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

尊严来自热爱,热爱来自了解,学生太需要这种文化自尊了。

有的学生原本不喜欢说家乡话,觉得那是“土得掉渣儿”的。听了老师的课,唤醒了自己的乡土亲情。

有的学生回到家乡,面对着气势恢弘、飞泻而下的壶口瀑布,双眼噙满热泪。

有的学生,用新的眼光看家乡的时候,发现家乡处处是宝,可爱可亲。不但消除了自卑感,而且满怀的自豪感地发现:曾经是蛮荒之地的小渔村,今已崛起,正展示自己的妩媚风流。

有的学生变得对中华文物感到痴迷......

经他的发掘和解读,学生惊奇地发现,一件件无声的文物竟能蕴含天地,纵贯古今,反映出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文明史,他们深情地写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所得到的前所未有的升华。

受到启迪,山西籍的学生李强,把热爱家乡的亲情化作了行动。他要深入了解家乡,为建设家乡出力。利用寒假返乡机会,李强深入太行山区,调查农村情况,写出了调查报告《乡村八记》,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读后非常激动,很快上呈温家宝总理。总理看后,亲笔回信,对这篇报告给予很高的评价,对作者给以热情鼓励。

彭林多年组织学生外出考察,初春的一天,凌晨4点多,安阳火车站又迎来了一批清华学子。在硬座上度过一夜的学生不顾疲惫,兴致勃勃跟随老师参观。彭林则是在考古现场、历史博物馆……满怀对中华文明的敬意讲解了整整一天。站在考古工地上,有个学生手指洛阳铲,无限感慨地说:“我们对中国文化发达到什么程度有了非常感性的理解,我们的文明多么辉煌!”听到此话,彭林感到为了这些悟性极高的学子,再累也值得。

学生跟随老师,用实际行动“究天人之际,探心灵宇宙,悟时代真理,会文理一身”,使自己成为行走于天地之间大写的人。

古老文明那婉转悠长的韵律,一旦被彭林拨动金子般的心弦,就发出洪钟大吕的震响,使得学生的心跳与这震响同步。

和谐社会离不开礼

受到震撼的不只是学生。他的课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2014年,彭林去德国海德堡讲学,一名德国青年专程驱车两三百公里去见他,说自己特别喜欢彭林在edx(在线课堂平台)上的网络课程“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

为了传播中华礼仪文明,彭林的演讲又扩大到学校以外更大的领域。他到社会上作讲座,把课堂扩展到了社会。

凤凰中文台世纪大讲堂邀请他,中央电视台“文明之旅”栏目邀请他……;在全国政协培训中心,在民进中央、香港公务员清华大学研究班、中关村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彭林怀抱着他赤诚的“琵琶”,弹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的歌谣,传布着千年祥和的音符,震撼着听者的心弦。

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在这个历史的契机里,我们怎样在奥运会期间充分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礼仪文明?怎样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人文奥运之中,进而提升国人的礼仪层次?彭林要更广泛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倡导文明礼仪,不仅仅是为了奥运,更是为了提高大众的道德水准,为了民族的长治久安。

“一石激起千层浪”,彭林的演讲得到了社会的热烈欢迎的反响,邀请应接不暇。

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学子们对中华礼仪文明的演讲表现出由衷的热情。在东南大学,连大讲堂的窗口、门口和走廊里也都挤满了听众,轰动的场面感人至深。在哈尔滨工程学院,晚上原定2小时的演讲应学生的请求持续了近4个小时。

在杭州、绍兴、深圳、合肥、鄂尔多斯,在国家旅游局的东北、西北、华北、华南、华东片区……彭林为中华礼仪文化奔走呼号,他的讲座感染打动了多种层面的社会大众。北京电视台完成了彭林关于中华礼仪的8集讲座的拍摄。

彭林联系社会实际指出,不懂敬人、不知谦让、不会说敬语、不排队、不让座、以我为中心,生怕吃亏,彼此抢道……缺乏公德,这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其根源是无“礼”!

他举实例讲述礼以敬为主,我们每个人在心中都要一个大写的“敬”字。树立严肃恭敬的人生态度,把“敬”字扩大到敬己、敬人、敬业各个方面,还要将礼与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相联系。

他从建立民族自尊和自信,谈礼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不但可以凝聚人心、激励士气、提供史鉴、醇化民风、树立民族形象发挥作用,还可以为经济、政治、外交的发展助力。

社会大众的需求,是对中华礼仪文明的渴望;而社会大众的反馈更是令人欣喜。在杭州,浙江人文大讲堂的听众请彭林演讲后签字,不是一拥而上,签字持续40多分钟,秩序井井有条。

在东莞,企业家带头响应彭林关于“人文奥运,行动起来,每人每天行礼3次,礼让3次”的倡议,发起“万人签名每人每天礼让3次”,把礼让的标志也贴在汽车上。践行礼开始了行动。

应出版社之约,彭林的《中华传统礼仪格言》、《礼乐人生》、《中华传统礼仪概要》……出版再版,深受读者喜爱。

在采访有“中国后古典音乐第一人”之誉的青年歌唱家哈辉时,我看到她的书架上有好几本彭林教授所著的《礼乐人生》。她告诉我,此书她已经买了300多本送给朋友、同事;因为自己阅读《礼乐人生》后,大有“唤醒梦中人”之感,找到了做一个艺术家的归宿,认识到自己要歌唱民族之魂,一生都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后来,她请彭林教授做顾问,在2007年专门创作了歌曲《2008﹒礼》,此曲入选为奥运歌曲。

由于为中华文明增砖添瓦做出的努力,2003年,彭林的《文化精品与文化中国》获首批“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彭林2004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5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8年《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他在清华获得学生爱戴,荣获首届“十佳教师”、“良师益友”特别奖、清华大学首届“新百年教学成就奖”,以及“北京市师德标兵”、“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

2018年,彭林被评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这是首次颁发该奖项证书,此奖是清华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设立的最高荣誉称号。

彭林给自己的定位是:“我是一名虔诚的国学维护者”,他脚踏实地践行着他的诺言。

愿彭林教授这样传递中华文明的火炬手能多些再多些!

(此文发表于《中华文化传承者—北京的当代文化名人  第一辑》2022年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石梅,高级记者,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实习编辑 赵司尧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