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蛋派”代表性作家马烽诞辰百年,他曾因写作“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路艳霞

2022-06-15 19:46 语音播报

文娱

今年是“山药蛋派”的代表性作家马烽诞辰一百周年。6月1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马烽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马烽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始终以人民为写作的初心和中心,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吕梁英雄传》《我的第一个上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泪痕》等作品,至今仍深深留在广大群众的记忆里。此次座谈会在北京设立主会场,在山西设立分会场,以线上线下结合、视频联通的方式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马烽的人生和创作道路先后发言。

山西作协名誉主席张平说,马烽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和道路,群众喜欢什么,马烽就写什么。“马烽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受群众欢迎的作品,必须来源于生活,也只能来源于生活,正是这样,他的现实题材作品才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共鸣,甚至在六十多年后,根据《吕梁英雄传》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依然大受欢迎。”张平认为,今天,我们回顾马烽的创作之路,对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走向也有着新的体验和启示。

坚持人民性、民族性、大众化是马烽最突出的创作追求。山西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杜学文说,马烽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他的作品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他的小说《第一次侦察》以及与西戎合作的《吕梁英雄传》是最早体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是那一时期重要的文学成果。

就人民文艺的实践而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认为,包括马烽在内的很多重要作家都具有一种“中介性”作用。他们不仅有一个专业领域的身份,同时,还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整个国家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贺桂梅特别谈到,马烽的中短篇小说大部分都采取了第一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和方式,体现了马烽作为一个人民作家沟通人民和时代、沟通上和下的基本站位,作家从外而内地向读者展示了时代的新人新事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何吉贤说,作为一位人民作家,马烽注意观察和了解生活中的新生事物,他认为文学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善于捕捉处于萌芽状态的新人新事,这样才能使文艺作品起到鼓舞人民的作用。“马烽有发现新事物的敏锐性和深刻洞察力,并善于从农村生活中发现新生活、新人物,写出具有教育意义和鼓舞作用的作品。发现和表现时代变化中的新人物、新精神是马烽自觉的文学追求,为此他在思想和艺术手段两个方面不断地磨炼和提高自己。”

总结马烽60年的文学创作,山西作协原副主席杨占平归纳了马烽创作的几个原则:其一是让农民读者喜欢。马烽在写作《吕梁英雄传》的过程中体会到,要让农民喜欢读,首要看语言是否通俗化、大众化,文艺工作者应当学习群众语言,了解群众语言;其二他认定深入生活的路子。马烽总是把自己当作农民的一员,深入农村,同干部研究工作,同大娘大嫂拉家常,同小伙说笑话。他与中青年作家交往时总是诚恳地勉励他们,千万不要脱离生活。

座谈会现场,马烽家属回忆到,马烽是一个认真的人,对待写作尤其认真,他曾说,“干这行写不出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写得兴奋,还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1945年马烽23岁,他不舍昼夜地同西戎合写《吕梁英雄传》;2004年他82岁,又为《吕梁英雄传》电视剧的剧本创作全身心投入,又一次为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从1978年56岁重新开始写小说到2004年,马烽大部分时间都在下乡体验生活,伏案写作,完成长中短篇小说16个,其中长篇1部,中篇3个,短篇12个,合作电影剧本8部,散文杂感51万字。


编辑:金力维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