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鳌玉栋画图开,猎猎风声卷地回:北海大桥的扩建工程
老刘画画儿 | 作者 刘鹏

2022-06-17 09:47 语音播报

京味

北京金鳌玉蝀桥原名金海桥,又叫御河桥,俗称北海大桥。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园南门西侧,文津街东头,它在团城脚下,横跨于北海与中海之间。桥的两端原有明代嘉靖皇帝所建的牌坊,桥东牌坊的匾额是“金鳌”,桥西牌坊的匾额是“玉蝀”,故称“金鳌玉蝀桥”。这座桥为石砌7孔拱券式,桥体如同一条洁白无瑕的玉带,中心孔券面有浮雕兽头,原栏板为平顶方形覆莲柱头望柱。是我国古老堤障式石拱桥的典型。

金鳖玉蝀桥东牌坊(1890年)

在元代北海和中海是皇宫的太液池,太液池的西岸和东岸都建有宫殿,其中部有一个小岛称瀛洲就是今天的团城。至元朝初年(1264年)在岛上建仪天殿,明代重修后改名为承光殿,殿前方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木桥,东桥就在北海南门马路的位置,明朝将东桥拆掉填平,保留西边一座木桥,西桥即北海大桥的前身。

北海骑车经过金鳖玉蝀桥(1938年摄)

多方论证,工程以保护古迹为前提

金鳖玉蝀桥建于明朝,到现在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朝的时候,北海是封建帝王的禁苑,所以北海大桥建得桥身陡,桥面窄,再加上桥的东西两面堆砌着蕉园门,福华门和“金鳌玉蝀"牌楼。新中国成立后定都北京,中央政府设在中南海,中南海北门和团城靠得很近,金鳌玉蝀桥桥面显得过狭窄,而且弯道坡陡,北京的车辆不断增多,来往汽车通过桥上,绕团城,爬陡拱,溜峭坡,司机们无不提心吊胆,战战兢兢,这一路段的车辆还经常拥堵,人车混杂,经常发生交通事故,最严重的两次,汽车竞冲出栏杆,几乎“投海”成为东四至西四干道上的“卡脖子”地段。

汽车经过金鳖玉蝀桥桥西(1938年摄)

如何保持旧桥风格,保护周围古建筑,并能达到交通畅通?从1953开始,对改建方案进行了多方酝酿和研究。有拆旧建新、保旧建新、旧桥展宽三种意见,有人提议将团城和金鳌玉栋桥拆除修建马路,还有人建议拆除团城另建新桥,这个消息一出,遭到古建筑学家和文物工作者的反对。要保护古迹。必须保住团城及北海大桥,唯一的办法是将桥身向中南海方向拓宽。最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处理此事,1954年6月,周恩来冒着酷暑来到了团城。他观察来往的车辆,并向文物工作者询问有关情况,表示团城上的一砖一瓦都不动,只是拆除金鳌玉栋两座牌楼,再把金鳌玉栋桥扩建成北海大桥。1955年经过多方案比较,最后选定了旧桥向南原样展宽的方案。原有九孔桥洞中保留中孔通水,其余做成假拱,并顺两端边孔埋有涵管,以消除死角,保持水面清洁。桥身用青汉白玉镶面,栏杆仍用旧料。根据周总理要保护古迹的指示,桥东道路与旧路接顺,只切去团城最宽4米的一个弧形,保住了原来的古树,在保持新路顺直的前提下,也解决了北海公园入口处没有广场的问题。

北海.中海 (1954年摄)

永久规划,改建后交通状况大改观

北海大桥的扩建工程,经过了北京市第三道路工程公司职工从1955年10月开工到1956年9月27日,经过11个月连续施工胜利完成。在当时,北海大桥的改建是改建朝阳门到阜成门干道的重点工程的一部分。这项道路,桥涵的改建工程是根据北京改建城市永久规划来进行的,因此,在改建工程进行中,上下水道和电信,电力管道都同时沿着桥面北侧一起埋设。在桥的南面,还有计划地预留将来首都集中供暖和供应煤气的管道的埋设位置。

扩建前的团城与金鳖玉蝀桥

改建后的金鳌玉蝀桥,保持了原桥的风格,桥面向南侧加宽,从9米多加宽到34米,桥身长220米,桥坡度从8%改到2%;桥面改成沥青路面;桥东桥西的“拦路虎"一牌楼,也一并拆迁。新桥桥面的两边各留出步道。中间是行车道。可以容纳往来的快慢车辆在桥上并行,无轨电車可以从这里通过。北海公园门前也变得十分宽阔了,新的道路是在旧路上向南展宽,原来的旧路作了汽车停车场,原来街南的自行车停车处也挪到了街北。减少了行人穿过马路和来往车辆互相交叉的次数。从此交通情况大大改善。为安全起见,1972年,把石栏板改成高高的铁栏杆。

1955年施工中的北海大桥

刚扩建后的北海大桥

这座开阔壮丽的大桥,恰似一道白色长虹横跨在北海,中海之间。当你走过北长街北口向西眺望,就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北京图书馆大门,旃坛寺大楼的轮廓,北海湖面的点点游艇以及坐落在中海湖中的水中亭。从文津街向东眺望,团城的葱郁松柏,承光殿的玲珑瓦顶,故宫的古老角楼和景山上壮丽的五座亭子。也尽收眼底,风光很是秀丽。

上世纪80年代的北海大桥


编辑:张鹏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