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7 20:18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不朽之作,用简洁的对话,生动勾勒出旧时代帷幕下的众生相。《茶馆·何大齐插图本》则是何大齐先生以深厚的速写功力,以64幅人物肖像白描定格舞台上的经典瞬间。老舍长女舒济如是评价:“再一次通过插图的形式表现了原著的精神。他的人物构造生动,细节描绘得当,画面富有那个时代的气息,是难得的好作品”。
经典形象塑造
“文艺创作讲究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何大齐先生说“《茶馆》就是这样的”。茶馆里的人,来来往往,形形色色,一个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是一个典型环境”。“这里面的人物,代表各个阶层,有宫里的,如庞太监;有旗人,如松二爷、常四爷;有民族实业家,如秦二爷;也有坑蒙拐骗蹭吃蹭喝的刘麻子、唐铁嘴;地痞流氓黄胖子、二德子,还有旧时衙役、妇女、贫农、散兵游勇等等……”老舍先生透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叹人生之多变,感时局之多艰。而这部剧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何大齐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进行《茶馆》人物群像白描之前,何大齐先生已多遍阅读《茶馆》的剧本,观看过现场话剧,还分析过排练的台本,里面包括每个人物的上场、下场、表情、动作,他都极其熟悉,对人物刻画理解深刻。20世纪80年代,《茶馆》话剧被改编成电影上映,主演是于是之、蓝天野等艺术家。《茶馆》通过电视走进千家万户,观众就仿佛来到了旧时北京城的茶馆当中,听身边的人交谈起来。
当年,电视机前的何大齐先生,看着《茶馆》的人物便觉得特别“入画”,他说:“有些人物的外在形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但是他们的表情、语言、动态、内在神态很抓人,让我特别想画。”于是,前前后后一两个月的时间,何大齐先生凭借反复观看《茶馆》的录像,在动态表演中根据对人物形象的瞬间记忆迅速勾勒,各种人物状态随之跃然纸上,定格了下来。
速写勾勒众生
艺术作品的魅力,要靠对现实的深入体察与敏锐感知。尽管距离作画已时隔多年,何大齐先生在谈起每一幅速写时,仍能生动地讲述其在剧中对应的场景,甚至连台词都能还原出来。这些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他凭记忆画出的,也如刻在了脑海中一般。他为茶馆速写的人物群像,不似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插图——文学插图往往注重场景和故事情节,但何大齐先生的插图,完全是人物形象,因为在他看来,《茶馆》中最精彩的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而那些形象,都是他在过去曾见到过的。
何大齐先生出生于1940年的北京,那时,很多人穿的仍是宽袍大袖,见面还是作揖、请安,提笼遛鸟的不少,闲谈是非的也常见……看到《茶馆》中的人物,他说:“《茶馆》里的人物特别像我小时候的长辈,像远房爷爷、外公,他们说话、做派就是茶馆里的人那样。《茶馆》把老北京的风俗、人的礼节全都再现了”。
旧时代带给人的伤痕,也都在《茶馆》中了。《茶馆·插图本》的封面上的掌柜王利发,选择了在茶馆快倒闭前的一个瞬间,王利发满目愁容,神态疲惫,倚着柜台,透过纸张都能感到他一声长叹:一辈子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开茶馆,怎么老是不如意呢?而蓝天野饰演的秦二爷,何大齐先生刻画了他踌躇满志之时,一心想要实业救国,心气儿很高,盘算着办大工厂,让工人就业,发展国产,很有理想抱负。但后来,这些理想在现实面前全部碰壁,时局不由人。当一幅幅画作以极具动态感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更加令人唏嘘。时代洪流下的芸芸众生,都在人世间努力生长。
七十多年前北京城中的骆驼队。何大齐绘
画功更在画外
艺术作品能站住脚,背后一定有坚实的技术和基本功作支撑。何大齐先生儿时即习书画,多年创作不衰,一幅幅《茶馆》人物速写,看似简单地勾勒,之所以能够传神,背后是敏锐的现实观察与扎实的绘画基本功。
生活是最丰富的课堂,儿时的何大齐很喜欢去家附近的黄城根菜市,那里汇聚了五行八作各色人物,他观察着一个个人的神色、姿态,继而便拿着画速写的小本,用铅笔画了起来,一画就是几十年。在他看来,速写最重要的是肢体姿态。因为是“速”写,勾勒大的动势先于精雕神态细节,“动作姿态把握好了,有时候不画五官,也能感受到人的情绪和神态”。何大齐先生插画的第一幅,是中年王利发,垂手而立,微微弯腰,无需更多笔墨也能够感受到他的谦恭。而第四幅,同样是王利发,同样是垂手而立,他的肚子变得发福,背也更加弓起了,加上面容的苍老,一个谦恭又无奈的形象通过细节的改变让我们感受到暮年王掌柜的变与不变。
这便是何大齐先生速写的功力:简洁而生动。简洁在于其以线条为主,画起来很快,看起来也直观,其生动在于造型能力强,是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虽不着重刻画细节,但要对造型的比例、结构、透视关系有着精准的把握。这种把握,需要深厚的基本功加之研究与思考。何大齐先生说:“人物的动态和立体感不一定用明暗调子才能表达,用线就能看出来,比如衣褶就能反映出一个人动态,坐着的衣褶和站着不一样,站起来衣褶马上就变形了,不同材质和宽松度的衣褶也不一样……这些我都研究得特别到位。”简洁的表达背后恰恰需要最深厚的底蕴。
何大齐先生的《茶馆》人物速写,三两笔勾勒出最典型人物的最传神状态,如老舍先生的《茶馆》,三言两语就把一个人物写得特别生动。两者的手法在内在领悟上是相通的,相互映衬,值得品味。(责任编辑:李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