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清零”劝退外商?政客聒噪时,他们已投下信任票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夏天

2022-06-18 12:57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近日,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大谈中国的“动态清零”防控政策对外商投资起到了负面作用。诸如此类的“外资离华论”时而出现,一些西方媒体更是抓住少数外企的业务调整大做文章,将正常市场行为解读出一种萧条之感。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诚如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所言: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出发点,是将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不是不清楚积极抗疫的成本,但在没有完美方案的情况下,不能为了短期账、经济账而置老百姓的安危于不顾,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根据《自然医学》杂志研究文章预测,如果中国“躺平”,可能会造成1.12亿人感染,近160万人死亡。而截至6月18日的数据显示,我国新冠肺炎感染者累计约375万人,死亡约1.94万人。悬殊的数字差证明,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科学、正确、有效的,也是对人民负责的。

一些论调攻击“动态清零”,为的无非是唱衰中国经济、中国市场,一方面对中国的抗疫成效视若无睹,另一方面将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割裂并对立起来。这着实是一大曲解——“动态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归根结底,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从来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体两面”的协同关系。有效控制疫情,才能为正常生产生活创造有利条件;经济发展基本盘稳定,才能为抗疫情、稳民生、保安全等各项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当然,执行“动态清零”离不开必要的防疫措施,难免给包括外商在内的一些企业带来影响,但这是暂时的,也是有效控制疫情、实现有序复工复产的必要成本。

风物长宜放眼量。评价“动态清零”,特别是谈中国防疫对外商投资的影响,不能立场先行、张口就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关键还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不同于小本买卖追求短期效益,成熟的跨国投资看准的是长期稳定回报。疫情干扰注定是暂时的,但中国市场的潜力是长期的、确定的。一来,中国市场规模大、产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源丰富,这样的综合优势找遍全球也很难有“替代选项”。二来,当今世界“黑天鹅”“灰犀牛”频出,美国经济陷入“滞胀”之困,欧洲经济遭受俄乌冲突影响,日韩市场体量不足接近饱和,于逐利的资本而言,稳定的中国市场才是保险的机会所在。三来,中国政府积极作为,一以贯之地积极防疫远比时紧时松的“仰卧起坐式防疫”更能营造稳定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红包接二连三,更是表明了支持外资在华发展的坚定态度。种种条件为外资企业带来了持续的盈利空间,岂有放弃之理?

一些西方政客揣着明白装糊涂,本质上是通过诋毁中国为自己国家的抗疫不力、救市无方开脱,但聒噪不休也忽悠不了真正的聪明人。很多投资者早已用行动投下对中国市场的“信任票”。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新增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185个,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1至5月中国吸收外资同比增长17.3%,韩国、美国、德国对华投资分别增长52.8%、27.1%、21.4%;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显示,近60%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未来1年至3年扩大中国业务。事实胜于雄辩。这些数字反映了外商对华投资的真实意愿,也有力说明,有效防控是最有利的营商环境。

格局决定结局,看准大势才能把握未来。开放的中国充满机遇,相信企业家会作出明智的选择。外部纷扰不会止息,却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精准施策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中国必将长久成为全球投资热土发展热土。


编辑:夏天

打开APP阅读全文